西安科技大学学子三下乡:踏先贤足迹,悟不凡之路
为发扬红色文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让“红色文化”发挥出教化育人、凝心聚力的作用,7月下旬,西安科技大学 “双创赋能,红色筑梦”社会实践团踏上广州之行来到广州鲁迅纪念馆,在实践中铸就信仰之基、思想之舵,砥砺奋进新时代。
忆峥嵘岁月,铸信仰之基
实践团队来到广州鲁迅纪念馆,通过广东贡院与近代高等教育变革陈列,回顾了从红楼到钟楼的历史岁月,追溯科举制的兴衰,盘点贡院走出的文化名人,梳理广东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见证了此陈列为当代广东精神的弘扬和广东文化强省的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故此,实践团成员参观学习历史文化,忆往昔峥嵘岁月,深受鼓舞,以铸信仰之基。
图为团队讲解员在给队员解说鲁迅事迹 郝思琦 摄
品伟人故事,悟不凡之路
实践团队围绕着馆里的几个基本陈列和复原场景——“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鲁迅旧居”“从红楼到钟楼”等一一展开,但又不限于展览本身。纪念馆的历史,老建筑的过去,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过的人的点点滴滴,在他们无拘无束、轻松写意的讲述中变得跳脱起来。
图为实践团成员注目前辈先贤 郝思琦 摄
1927年鲁迅从厦门大学辞职,受聘于中山大学,出任中大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当年1月18日,这位留着胡子的长衫男子“抱着梦幻而来”,踏上天字码头。9月27日,他和许广平登上“山东”号轮船,离开广州去上海。在广州,鲁迅度过8个月零10天。广州鲁迅纪念馆复原了鲁迅当年的居住环境,也即卧室兼工作室等的场景。而鲁迅到广州原来准备教书及从事文艺工作,但实际生活使他感到教书和创作不能兼而有之。后来他写了《在钟楼上》一文,追忆了居住在钟楼期间受到种种环境和人事干扰的往事。1927年3月29日,鲁迅搬出钟楼,入住白云楼26号楼房。
图为实践团于鲁迅纪念馆“在钟楼上”板块合影 郝思琦 摄
馆内还珍藏有大量鲁迅手稿、文物、照片等资料。在纪念馆的展厅里,大家对鲁迅可以有更全面的了解。展览讲述了鲁迅的生平故事,以及他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看到他和许广平在艳芳照相馆拍照的情形,以及他与许广平的往来信件等。
温革命初心,筑思想之舵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回顾历史,正是靠着伟大的革命精神,我们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我们忆往昔峥嵘岁月,重温革命初心,在实践中铸就信仰之基、思想之舵,砥砺奋进新时代。作为新青年,我们应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提高改革创新能力,担当起改革发展的亲历者、推动者和建设者的职责。一如习近平总书记的豪迈宣示:“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图为实践团在广州鲁迅纪念馆合影 郝思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