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出传承,吼出新声——西理学子深入体验华阴老腔
七月的骄阳似火,七月的青春如歌。
22日一大早,西安理工大学“古韵为载 拾遗传芳”实践队一行12名队员踏上东行的列车,赶赴渭南市,走进华阴老腔,深切感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与自信、传承与发展。这是大学生们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一次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截至8月1日,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队员们共实地调研5天,从西安到渭南、再到华阴,从地铁到火车、换乘小中巴、坐上三轮蹦蹦车、再到步行最后几公里,从“葡萄音乐节”到“非遗小剧场”,再到老腔发源地双泉村,深入3市4县4镇11个村,访谈调研50余次,走访30多位老腔艺人和老腔传承保护人士。多维度了解了老腔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现状。
2016年央视春晚,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惊艳”了亿万观众,让老腔艺术从幕后走上台前,特别是近年以来,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我们“老陕”喜闻乐见,这一切离不开老腔艺人的坚守与传承、敬业与执着。
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振中老师,到88高寿仍为一场演出等候3个多小时的穆忠民爷爷,再到“老腔巾帼第一人”的张香玲老师。这些深深扎根于民间艺术沃土的老腔艺人们默默地用自己朴素的方式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民族不屈的精神。这就是初心,这就是坚守,更是责任与担当。
图为实践队与王振中老师合影
卫峪中心小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学校。周校长高兴地说: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学校身体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定会将老腔培训教育坚持下去。”周校长的话铿锵有力。
图为实践队与卫峪小学合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老先生是华阴老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说“碰上了好时代,传承老腔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此外,4岁学艺5岁登台的张丹彤,卫峪小学学习老腔的小艺人们,让实践队员们由衷地感受到:江山代有人才出!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张喜民老师
图为实践队采访卫峪小学小艺人们
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像张喜民、张香玲这样热爱且坚持的民间艺人们的努力,也离不开像周校长这样对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担当和使命。
著名作家柳青有一句名言:要写生活,先深入生活。同样,社会实践也是要脚踏实地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前面讲到的张香玲老师,也是实践队本次重点走访的老腔艺人之一。连续三天,大家与香玲老师同吃同住同劳动,聆听她讲述自己的演出故事和成长经历,跟随张老师的团队前往渭南市、华阴市等多地观赏演出并进行采访、拍摄。
图为华阴老腔表演现场
在渭南市文化中心、在“葡萄音乐节”,老腔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唱词,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唱腔,声情并茂、豪放激昂的表演,以及台下攒动的人头、如雷的掌声。浓厚的文化氛围让队员们深深感受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
图为实践队与香玲老腔艺术团合影
在双泉村、在张老师的田间地头,大家一起脚踩泥土、一片欢声笑语,椒香四溢采摘忙,果实红彤花椒香。昔日荒山变“金山银山”,花椒树成为增收的“幸福树。”
图为实践队同张香玲老师一起采花椒
在张老师家房顶打地铺,在张老师家的锅台边拉风箱,吃着可口的农家饭,望着星斗布满天,听着“华山黄河做伴了,田里谷子笑弯了”。老腔让实践队员记住了历史,懂得了乡愁。
图为张香玲老师介绍旧照片
在与张老师合影留念时,队员们将香玲老师的老照片进行了扫描和AI修复,要用自己的专业之长为张老师制作一幅精美的电子影集和纸质影集。
图为实践队与张香玲老师合影
7月26日,“古韵为载 拾遗传芳”实践队与华阴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馆、共青团华阴市委举办了社会实践座谈会暨社会实践基地签约仪式。
华阴市文旅局罗莉琳副局长、团市委程媛副书记对队员们在实践过程中与传承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带着一颗真心做实践,用真体验、真感受体现出当代大学生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品质给予高度评价。
图为和共青团华阴市委社会实践基地签约合影
7月31日,团队已经初步完成“秦声生”小程序的开发,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社会实践仍在持续进行中。
秦声生小程序、华阴老腔宣传片、张香玲老师影集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