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三下乡:走进“超级工程” 强化使命担当
为了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强化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2023年7月17日,长安大学“青春心向党 壮美广西行”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师生参观了大国重器主题展厅、船闸管理中心、鱼类保育中心,了解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历史、规模、技术运用与突破、发挥作用和综合效益等,近距离感受到了“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力量和魅力,进一步坚定了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的信念和决心。
建设一流水利工程 打造优秀现代企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大藤峡的建造是坚定不移地跟着总书记的步伐走的”讲解员说道。依据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大藤峡办成了许多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民生福祉的大事要事,综合效益十分显著,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来到大藤峡,实践队先进入了大国重器主题展厅,该展厅通过历史文献、珍贵文物、多媒体展示等方式生动地再现了大藤峡的建造过程。讲解员说道:“从1949年开始,规划协调、前期论证,短短数年时光,大藤峡力夺取防洪胜利,破解众多技术难题,有效应对岩溶涌水威胁,将伟大的构想变成了事实。”
如今的大藤峡,具有国内最大的轴流转桨式发电机组、世界最高的单级船闸、最独特的双鱼道。从险滩航道到高峡平湖,从穷乡僻壤到移民新居,从沟塘闭塞到活水环城,这是一座世纪工程实现构想的光辉历史。大藤峡为国创业、为民奋斗,为青年学子做了良好的榜样,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贡献了大藤峡力量。
巧手成就卓越 匠心创造非凡
“厚德至诚,精工至善,创新志远,实干争先”,跟着讲解员的脚步,实践队来到了船闸管理中心,在大厅内,队员们首先观看了科普宣传片,了解船闸的日常工作和运行。每天,几十艘船只,数以万计的货物,都要通过大藤峡船闸往来,由此可见,大藤峡水利枢纽航运效益之明显,这自然离不开这“天下第一门”的精细构思和微妙设计。
再来到观赏平台,雄伟壮观的大藤峡船闸出现在实践团队的眼前,闸门两边巨大的水位差更是让大家无比震撼。讲解员为大家介绍了大藤峡船闸的特别之处:“船闸分为上下两闸,下闸首人字门的重量和尺寸都创造了世界纪录,挡水阻力更是相当于一万辆小汽车牵引力。”
大藤峡船闸的成功离不开团队里每一个工匠的努力,大藤峡船闸机电金结安装技术负责人彭翰林介绍道:“0.05毫米是目前世界最高精度要求。我们团队进行了无数次的焊接反变形实验,最终才掌握了相关的技术参数。”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支撑着他们的是不言败的工匠精神,是对这份职业的坚守。“匠心如磐,任时光打磨”,大藤峡船闸的宏伟壮观让队员们为国家工业的强盛感到震撼,其所蕴含的崇高的工匠精神更让大家从心灵上受到了洗涤。
聚焦鱼类保育 创建美丽生态
“人与人的碰撞只能触发生活的精明,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怀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敬意,抱着对珍稀鱼类养育过程的好奇,实践队来到大藤峡红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深入了解珍稀濒危鱼类的繁殖、保育、救护、检测和研究等工作。
实践队一行人踏入养育着若干珍稀鱼类的大厅,一瞬间,数百个培育池映入眼帘。此时,耳畔响起“斑鹱与攀鲈是我们首次在鱼道监测到的鱼类,其中斑鹱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攀鲈是亚洲特有的鱼类,这意味着我们南木江生态鱼道的过鱼效果又有了进一步提升。”大藤峡鱼类保育中心运行管理科科长黎国樑讲解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兴奋与自豪,实践队员安静地听他娓娓道来这保育中心发展过程中的不易与艰辛。他从年轻时就来到了这里,一扎根便是十几年,培育了无数的珍稀鱼类,对每一种鱼类如数家珍,眼里有的是赤诚和热爱,一心只想为祖国的生态保护、生物繁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实践队员们都被他感动,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默默付出的人们,我们的国家才一步一步变得强大,也希望自己能在未来学习过程中增强自身专业本领,助力国家珍稀鱼类保育工程的发展。
学思践悟大藤峡,砥砺奋进再出发。在大藤峡,实践队探振兴、观生态,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工匠故事,用内心感受时代脉搏,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升华了爱国情怀,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努力练就过硬本领,扛起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