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长大学子三下乡:实践队学习土族舞蹈,了解民族文化

来源:长安大学 编辑:刘嘉文 于嘉鑫 时间:2023-08-05
导读: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发挥共青团作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作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发挥共青团作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作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领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023年7月9日上午,长安大学赴青海海东“青春聚力促振兴,互助共赴新征程”实践队来到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彩虹部落土族园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首先到达彩虹部落土族园,正值园区进行土族传统舞蹈活动,展示多样民族舞蹈。实践队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学习土族特色舞蹈“安召”舞。“安召”舞是土族人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项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安召意为围着圆圈跳的舞蹈,是土族人世代相传的一种歌舞形式。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安召,土语称“千交日”象征着“团结和睦,合心之意”,同时歌颂人畜两旺、五谷丰登、美好、祝愿吉祥如意;安召的跳法是:几个人或几十人身穿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围成一个圆圈或围着一堆篝火,一人领唱,众人齐唱,随着曲调和节奏的变化,舞姿舞步也舒展变化,且动作上下起伏,左右躬身摆手,以热情奔放的歌声,营造出欢腾热烈的场面,且歌且舞,将土族人民勤劳朴实的懿行懿德风格,融汇贯通歌舞之中,尽显挥洒,翩翩若仙。在2010年5月18日入选中国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族传统舞蹈还有“博”舞、“欠木”舞等。


图片1.png

 图为长安大学赴青海海东“青春聚力促振兴,互助共赴新征程“实践队队员向工作人员学习土族特色传统舞蹈安昭舞

彩虹部落土族园工作人员引导实践队员学习了几个“安召”舞的经典舞蹈动作,而实践队员们在进行简单的舞蹈学习后,与在场土族“阿姑”们一同跳舞,感受土族传统舞蹈魅力与热情,了解民族文化与习俗,体会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土族“阿姑”们围成一个圆圈,随着音乐展现自己的舞姿,并跟着音乐变幻展现不同的舞蹈脚步。实践队员们在舞蹈队伍中努力跟上“阿姑”们的步伐,学习她们的姿态与动作。


图片2.png

图为长安大学赴青海海东“青春聚力促振兴,互助共赴新征程“实践队队员进入园区舞蹈队伍中一同舞蹈

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实践队员们也对土族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在与“阿姑”们告别后,实践队成员将正式进入彩虹部落土族园学习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人民的文化历史,了解其经济发展与振兴之路。在进入土族园前,工作人员首先向实践队队员们介绍了土族园的大致情况,引导队员们了解导览图,让实践队队员们首先对彩虹部落土族园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实践队员们将进入土族园中实地体验了解,开展更多特色实践活动。


图片3.png


图为长安大学赴青海海东“青春聚力促振兴,互助共赴新征程“实践队到达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彩虹部落土族园


责任编辑: 刘嘉文 于嘉鑫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