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学子三下乡:文明与生态同起飞,经济共发展一色
2023年7月1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红色文化领新航,绿色生态赋新能”项目团队继续在陕西省榆林市高西沟村调研,考察高西沟村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状况以及了解在党群建设过程中,高西沟村党建与绿色生态产业建设相结合,以此实现多产联动的方法措施。
队员跟随高西沟村村主任来到米脂小米博物馆,随后村主任带领队员走进博物馆,仔细讲解每个展览区域,大屏上播放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9月13日来到高西沟村考察稻谷的照片,队员们怀揣着敬意与新奇的心情仔细端详稻谷的品种标本,以及各种的播种的工具,锄头、石斧等,还有装米的竹编织的框子,稻、黍、稷、菽,谷物——人民的粮食,均有摆台展示,虽然是隔着玻璃窗,队员们仍然颇有体会和感想。高原珍馐,风情万种,小米是黄土高原的珍馐,是陕北人的乡愁,更是米脂人不解的情怀和无上的荣光。体验农耕生活,把粟米文化的根留住。耕地的犁具,高西沟村农民们上山耕地的场景都展现在博物馆里,直至后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成熟,科技引领,再创辉煌,2018年,米脂县与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启动了米脂小米航天育种项目。2020年5月5日,“米谷1号”“米谷2号”搭成航天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历经3天的太空遨游于5月8日成功返回陆地。2020年6月,技术部门在印斗镇常坪村建立了试验基地,全面开展了航天育种第一代地面选育实验研究工作,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对谷子产量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罕见突变材料,为航天育种第二代地面选育单穗单行播种提供了充足的种质资源,为培育谷子新品种奠定了良好基础。2022年,继续开展第四代遗传稳定性试验区和区域试验,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加快提升种业产业化水平,打好种业翻身仗。以食为天,粗粮细作。高西沟村种植米脂小米,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而小米等杂粮也是米脂人食谱的主角。由于米脂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和米脂婆姨的巧手手,使得小米等杂粮的吃法越来越丰富多彩。
图为队员们认真观察稻谷 中国青年网 通讯员 李嘉欣 供图
当日中午,队员们跟随村主任的步伐,进入了高西沟村水保生态教育基地,智能大屏动态地显示了高西沟的风貌,队员抬头便看到天花板上的“一道道山沟来一道道山,一道道山沟望不到边,地不修难吃饱饭,人不吃苦哪来的甜。一道道沟来一道道山,一道道山沟沟绿连着天,活人就凭着一口气,树下乘凉哪算条汉。一辈子留了几辈子的汗,才把这荒山陡坡重装扮,梁峁栽树把帽戴,山弯造田把腰缠,洋芋开花赛牡丹,还有那沟底筑坝映笑颜。百万亩梯田百万亩绿,百万亩绿托起我魂牵梦绕的好家园,百万亩梯田百万亩绿,仙境的桃花源”的话语,正是对高西沟村最好的诠释。
图为墙上对高西沟的一种诠释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笑 供图
高西沟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始终坚守绿色梦想,锲而不舍地治理梁峁沟坡,锲而不舍地坚持退耕还林还草,锲而不舍地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至十八大以前,经过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初步探索、1958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综合治理和农村生产责任制以后的巩固提高,在六十多年治理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创造了绿色奇迹,成为了一颗镶嵌在陕北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中的绿色明珠。从1958年开始高西沟人为了彻底甩掉山穷水恶、贫穷落后的帽子,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凭借满腔热血和一双铁手,以“敢叫日月换新天,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胆识和气魄,科学规划、综合治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战天斗地、悲壮激烈,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改天换地的壮丽篇章,创造了生态建设的奇迹,被誉为陕北黄土高原治理的一面红旗。
图为队员们与村主任的合影留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笑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