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褶皱里的青春符码 —— 记香山村的黄牛与油茶之舞
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 邵佳祥)当晨雾在秦巴山脉的褶皱间流转,八道年轻的身影正踏过 7 月的热浪。2025 年 7 月 8 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商贸与流通学院的 "链动安康・商贸筑梦" 实践团,带着直播设备与物流图谱,在动员会上接过出征的旗帜。这场为期 5 天的三下乡实践,终将在香山村的黄牛蹄印与油茶花瓣间,刻下青春与土地对话的密码。
雾霭中的叩门者
香山村的晨雾总比太阳醒得早。实践团踩着沾露的山路走进党群服务中心时,刘场长的黄牛刚啃完第一片带露的牧草。"你闻这肉香 ——" 他黝黑的手掌抚过牛背,像触摸着山的肋骨,"可这香,穿不过山外头那层雾。"
雾是秦巴山区给乡村振兴设下的隐喻。在黄牛养殖场,它是收购商压价时嘴角的阴翳,是刘场长夜里盯着牛栏的辗转;在 500 亩油茶基地,它是红军长征时百姓藏在茶油里的隐秘,是如今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蓝图上尚未干透的墨迹。实践团的镜头第一次对准牛栏时,直播间涌入的提问像雨滴敲打着雾面:"牛肉能寄到咸阳吗?"" 茶油真能直接喝?"—— 这些疑问,恰是穿透雾霭的第一缕光。
蹄印与茶痕里的困局
刘场长的牛栏藏着三重枷锁。山路是最粗的那道,让屠宰后的牛肉在颠簸中失了鲜;技术是最锈的那道,防疫手册在墙角卷了边,像被山风啃过的纸;年轻人是最沉的那道,村里的青壮年像被候鸟驮走,只留下老人守着牛铃与空巢。当实践团成员把现代养殖手册译成方言,刘场长摩挲着册子上的草料配比表,指腹的老茧擦过 "科学" 二字,像在辨认一种陌生的方言。
油茶林里的困境藏得更深。这片全国仅三处的规模化基地,树干里嵌着双重基因:1934 年红军伤员的血与周恩来 "救命油" 的赞,是它的红色年轮;226℃高温下的无烟特质、90% 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它的金色肌理。可负责人指着茶果叹息:"果壳能做化妆品原料,花朵能当观光打卡点,可物流车进不来,这些都成了山里的秘密。" 实践团在供应链诊断表上画下断点:从采摘到压榨的 24 小时保鲜期,恰是山路与冷链的角力场。
青春的藤蔓如何攀上山脊
指导老师刘瑞设计的 "三组协同" 体系,在山野间长成了藤蔓。素材日清日结的制度,让每天的发现都能及时编织进助农方案:直播组把黄牛啃草的镜头剪成 15 秒短视频,背景音混着刘场长的方言吆喝;供应链组踩着泥泞测绘物流路线,在地图上标注出适合建冷链点的平缓坡地;走访组则把油茶的历史故事编成直播脚本,让 "月子油" 的婚俗与 "救命油" 的往事在镜头前共振。
蒋鹏书记强调的 "安全线",成了藤蔓的护栏。实践团统一食宿的灯火,在夜里亮过山间的萤火虫;为队员购买的意外险,像给青春系上了防滑绳。当他们教刘场长用手机看直播数据,老人眼里的光比茶油还亮:"原来养牛不是守着圈,是得让牛影投到山外头去。"
褶皱舒展时的回响
离开香山村那天,黄牛的铃铛声与油茶林的风声叠在一起。实践团成员在山坡上数着变化:直播间的关注量像雨后的春笋冒头,油茶基地的预售订单开始填满物流单的空白,刘场长的牛栏里多了本新的防疫日志。这些变化,恰似秦巴山脉在青春的叩击下,悄悄舒展的第一道褶皱。
8 名师生带着 5 天的实践档案返程时,香山村的黄牛仍在啃食牧草,油茶果正积蓄着阳光。它们不知道,自己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图腾 —— 黄牛的蹄印丈量着山路的长度,油茶的年轮记录着帮扶的深度,而那些年轻的身影,终将成为让褶皱舒展的风。
这风里藏着答案:当直播设备变成新农具,物流知识长成新藤蔓,三下乡的青春便不再是路过山野的候鸟,而是在秦巴褶皱里扎根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