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长安大学师生赴库车加依村:探寻非遗乐器传承,续写千年弦音新篇

长安大学 2025-07-17 浏览:

为深入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7月13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社会实践队前往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新和县加依村,开展以“守护非遗技艺,助力文化传承”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实践队师生走进民族乐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艾依提·依明的家中,探寻手工乐器背后的文化密码与传承故事。

乐器为证:三代匠心的传承之路

当实践队员们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艾依提·依明的小院时,迎接他们的是传承人女儿略带伤感的笑容。“父亲在不久前因病去世了。”简单的一句话,让队员们心中的期待多了几分沉重。院子里,艾依提·依明生前制作的弹布尔、都塔尔等乐器静静陈列,木纹里还留着老手艺人反复打磨的纹路。

“父亲一辈子就爱琢磨乐器,每每走进这个房间,就仿佛看见父亲在屋子里坐着叫我一起来看乐器。”热汗古丽一边介绍着乐器的种类和区别,一边哽咽讲述着父亲的故事:从15岁随着爷爷学艺,到成为国家级传承人,在艾依提手中,一把把都塔尔、弹拨尔、热瓦甫等乐器诞生,每一件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从掏挖桑木、烤制成型、拼接雕花,到放置弦码、抛光上漆,每一步他都亲力亲为,制作一把萨塔尔往往需要3个月左右,复杂的工序里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和匠人精神。

clip_image002.jpg

图为实践队队员和传承人艾依提·依明的家人的合影 陈嘉楠 供图 

匠心守望:从手工制作看非遗的生命力

在艾依提的工作室里,实践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维吾尔族乐器的制作全过程。从选料开始,大多是当地特有的桑木,经过晾晒、阴干等多道工序,才能确保木料不易变形。制作琴身时,全靠手工刨削。琴弦的选材与固定更是讲究,直接影响乐器的音色。

艾依提制作乐器用心细致,质量较高,广受欢迎,常有外地客商慕名前来采购,每年乐器销售收入可达10-20万。艾依提用50余年时间将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打磨得炉火纯青,他做的乐器音色清亮。看着墙上老人与乐器的合影,队员们默默记录下那些刻满岁月痕迹的制作细节,仿佛能看到老人伏案刨木、调试琴弦的身影。

“这些步骤父亲从没教过捷径,他说:慢工出细活,手工制作是具有灵魂的。”热汗古丽解释说:“现在乐器制作一定是没有父亲在世好了,但我一定会尽我所能传承下去。”队员们注意到,工作室的角落里堆着不少半成品,这是艾依提留下最珍贵的“财富”

clip_image004.jpg

图为热汗古丽在艾依提的工作室为队员们讲解乐器制作过程 陈嘉楠 供图

聚力同行:互联网创新合作,产业转型

 在和热汗古丽告别后,我们走进了加依村乐器合作社,迎接我们的是新和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魏浩东,他在硕士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疆工作。随后,他带领实践队成员观摩了合作社的运行模式及乐器的生产过程,他介绍到:“非遗传承正迎来新的活力,我们借助新媒体推广,通过品牌化运营,结合本地文旅产业进行非遗产品的开发、包装设计和销售,帮助村民致富增收;并通过直播,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扩大品牌影响力。”

clip_image006.jpg

图为加依村乐器合作社新和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魏浩东为实践队员讲解合作社非遗产品转型的具体举措 陈嘉楠 供图 

薪火相传: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调研途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的紧迫性与希望。艾依提用一生守护技艺,而现在,需要我们年轻人接过接力棒。实践队在返程路上聊到。“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指导老师杨倩感慨道,“它需要有人坚守传统,更需要年轻人用创新思维让它适应时代。”实践队队员纷纷表示,将把此次调研形成报告,呼吁更多青年关注少数民族非遗传承,用专业知识为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clip_image008.jpg

图为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音乐器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琴师正在为新制作的“都塔尔”调音 陈嘉楠 供图

艾依提·依明用一生证明:真正的传承,是把每把乐器的灵魂唤醒,把每道工序的分寸守住,让民俗技艺在指尖延续;而合作社的探索则告诉我们,传承从来不是固守过去,而是像老匠人对待木材那样——既要保留骨子里的“魂”,也要让它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根生长。 

离开加依村时,夕阳下的小院里传来悠扬的琴声。琴弦振动间,仿佛能听到新旧传承的对话——这既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责任编辑:汤皓添 陈嘉楠 辛翼
相关文章
播撒科技种子 萌发求知新芽:长安大学师生赴拜城县开

播撒科技种子 萌发求知新芽:长安大学师生赴拜城县开

7 月15日至16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杨倩、汤皓添的带领下,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赛里木镇多个乡村,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汽车科普活动。团队以科普课堂为载体,旨在开阔乡村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心中播下“乐学”的种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解码千年“孝”与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解码千年“孝”与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孝义文化体验园解码千年“孝”与“艺” 为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号召,切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战略部署,7月14日

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

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

7月16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兴义市“铭记十日——红军长征过境黔西南历史”展览馆与兴义市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英烈精神”主题学习活动。通过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引导青年深刻感悟信仰力量

三下乡|陕青同行石榴情 逐梦两路砺青春

三下乡|陕青同行石榴情 逐梦两路砺青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想、强信念、担使命,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队,专程奔赴青海省格尔木公路段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

长安大学师生赴库车加依村:探寻非遗乐器传承,续写千

长安大学师生赴库车加依村:探寻非遗乐器传承,续写千

为深入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7月13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社会实践队前往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新和县加依村,开展以“守护非遗技艺,助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