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乡村振兴重要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知农爱农,强农兴。2022年8月25日至2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赴陕西河南山东吉林老龄化与土地流转外包调研队赴各地开展调研活动,旨在探求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流转的影响下生产外包服务的作用,以期解决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农业生产问题,助力政府制定合理的外包服务政策和土地流转政策。
图为团队成员张诗奇在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四家子村采访村民
经过前期的问卷准备工作和严密的调研筹划安排,团队之间多次进行小组会议讨论后,队员张诗奇正式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走访的村落分别是是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四家子村和沈阳市法库县边家村。东北的土地和西北的不同,东北多平原少山,大多数农户都习惯种植玉米,随处可见一望无际的玉米地。走访过程中发现多数都是五六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在家,土地约20-40亩,正常的播种,施肥,撒药,收获等都会通过外包雇用机器来干,政府相应给予补贴,约60-75元每亩地。由于今年东北大雨,土地含水量大,玉米成熟不够,情况不容乐观,农民需要补贴的力度仍需政府的大力支持。
图为团队成员解宜宁走访调研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王家庄村
团队成员解宜宁落采取面对面沟通交流和村庄负责人对接发放部分问卷和有关土地外包知识宣传单为本次调研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王家庄村的两种形式。王家庄村沿途大道干净整洁,路边房屋的墙壁上绘染宣传美好道德、高尚文明的年画娃娃宣传作品诸如“孔融让梨”、“六尺巷”。寻街访问后发现王家庄村里留有不少年轻人在种地,但相较前几年青壮年劳动力的数量也有显著下降,村里不少土地租赁至开发商进行农业生产或修建养殖场。
经过了解,王庄小麦以细腻鲜香,产量较高而闻名,使用王庄小麦制作的烫面包也有着汤汁鲜美,馅大皮薄的特点。很多年轻村民在邻村、市里经营许多以王庄烫面包为主的早餐店,这是村中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不仅如此,村民们对生产外包的了解与其家中土地面积大小、受教育程度、耕作年限有些较大关系。而因暴雨倒伏的玉米一方面说明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工导致劳动力显著的流失,另一方面也看出与高校企业对接极少,缺少玉米等作物的良种和技术指导等方面的问题。
图为团队成员马骏调查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余庄村
河南近几年普遍高温,同时间段农活少,大部分农户在家或在附近打零工补贴家用。余庄村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
大部分土地流转邻居或亲戚,一年收取对应的租金。政府对于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并没有补助,补助条件按照承包集体土地的面积进行补助,在土地流转,外包服务方面没有补贴。外包服务最多的是耕种和收割。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队员们走出课堂,实地亲历真实的乡村生活,倾听农户的声音,可谓是受益匪浅。高效的整合土地资源,改善村镇的发展状况,统一进行外包工作,充分挖掘土地资源,造福老一辈,实现产业的自动化、机器化耕种与收割,发展村镇经济,振兴乡村,发展农业新篇章。
薪火赓续,学子归巢话成长。2025年1月20日,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位学子——吕伟、王昊和汤浩,回到母校——湖北省武穴中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宣讲活动,向在校的高中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验和成长故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为学弟学妹们传
陕西宝鸡讯(通讯员 王彧冉) 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
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