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为了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7月15日陕西工院“循迹黄河几字弯,助力黄河永安澜”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了渭南市桐峪镇上善村,开展关于乡村振兴调研和生态环保实践的活动。
图为实践团跟上善村党委书记的交流
来到上善村后,上善村党委书记贠建恒与村中党委成员在党群服务中心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并开展了座谈会,会上贠书记对上善村整体情况进行了介绍,他讲道,上善村位于陕西渭南市潼关县桐峪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村落面积约1200亩,紧依秦岭北麓山体,地形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大,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历史底蕴深厚,山水风光秀丽,是全国生态文化村、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森林乡村、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先进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图为上善村获得的证书
首先,实践团在村支书的讲解下了解了上善村现在的一些基本情况。据村支书介绍,现在村子里有115名党员,3个党支部,而且上善村被录入第九批全国法治建设村名单。提起乡村振兴,贠书记感慨地说道,过去的上善村经济不发达,老百姓们没有赚钱的出路,村上在谋求发展出路上进行了多番探索,最终因地制宜,找到了连翘这一具有观赏与药用价值的作物,既发展了旅游业,又发展种植业,可谓是一举两得,村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最后贠书记对实践团发出邀请,希望来年满山开满连翘花的时候,同学们能够继续来到上善村,体验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的美景。
图为实践团在上善村内开展的知识宣讲活动留影
图为实践团和居民深入交流
随后,实践团举办了环保法治知识讲座,向当地居民普及环保意识和技巧,引导他们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并了解《黄河保护法》。此外,实践团还与上善村的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期望。他们听取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寻找合作机会,共同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实践团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通过实际行动,实践团为上善村的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同学们表示,将会将所学所得带回学校,积极宣传环保理念,推动更多人参与到保护黄河生态的行动中来。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将继续致力于生态环保和乡村发展领域的实践活动,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保护黄河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和居民的合影
7 月15日至16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杨倩、汤皓添的带领下,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赛里木镇多个乡村,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汽车科普活动。团队以科普课堂为载体,旨在开阔乡村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心中播下“乐学”的种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孝义文化体验园解码千年“孝”与“艺” 为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号召,切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战略部署,7月14日
7月16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兴义市“铭记十日——红军长征过境黔西南历史”展览馆与兴义市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英烈精神”主题学习活动。通过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引导青年深刻感悟信仰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想、强信念、担使命,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队,专程奔赴青海省格尔木公路段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
为深入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7月13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社会实践队前往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新和县加依村,开展以“守护非遗技艺,助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