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大国关学子“三下乡”:相约盛夏·齐聚宝鸡
针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等若干问题,7月28日至8月1日,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启凤翔·传新声”泥塑探访实践队,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进行调研。这次调研的主要目标导向是总结和深挖凤翔泥塑的“时代价值”,探索将其转化为讲好“陕西故事”、树好“中国形象”的潜力优势,进而通过“陕西智慧”“陕西方案”为我国推动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和“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同时,这也是西外国关学生立足自身专业特长和优势,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的生动体现。
一、凤翔泥塑村概况
凤翔彩绘泥塑历史悠久,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六营村则是当今凤翔彩绘泥塑的主要产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李文忠在雍水河畔屯兵,其第六营驻扎村中,六营村因此而得名。营中有江西士兵会做陶瓷品,利用本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兑水和泥,制模捏出泥制品。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能工巧匠之手的塑造,六营村因彩绘泥塑而享有盛名,这便是六营泥塑村由来的历史传说。
二、凤翔泥塑实地体验
(一)初入六营村
踏入这个古色古香的村落,我们就发现了路边的土地堂。这里的民俗氛围随处可见,各家门口供奉着土地神,户门上张贴着门神,一条笔直的大道贯穿整个村落;门户对开,前门是商铺,后门则尽享田野风光,充满了淳朴乡土的气息。
(二)了解泥塑作品
在实地探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凤翔泥塑具有“三分塑,七分彩”的特点,即泥塑呈现大致形态。而造型的立体感主要靠线条勾勒和色彩装饰,画法“随机应变、随方就圆”,灵活而无止境。凤翔泥塑共有三大类型——立体造型、挂件与人物。其中,立体类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的形象,挂件有动物脸谱、人物故事等。人物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调研发现,凤翔彩绘泥塑利用创作毛稿制模、翻坯,再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形态主要与座虎、挂虎、五毒、卧牛、十二属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鹦鹉等动物和玩具,以及八仙、三国、西游记等神话民俗有关元素。
在欣赏样式繁多的凤翔泥塑的同时,我们发现除了传统彩绘凤翔泥塑外,还有一些以白色、金色或红色为底,用黑线勾勒的泥塑样式,更彰显独特个性和欢快喜庆的氛围;同时,也有新式泥塑结合凤翔马勺形制,采用丙烯颜料绘制。在注重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时代,泥塑手工艺者们也在不断尝试将传统泥塑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使造型与画法不断变化出新。
(三)泥塑绘制体验
在中国泥塑体验园里,队员们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亲手体验了泥塑的绘制过程。脑海里回想着那些手工艺者勾线时的粗细曲直和描纹皴染,看起来随性惬意,但实际操作却让我们状况百出,好在有工作人员的鼓励和指导,才有了一件件独属我们的泥塑作品。
三、心得体会
(一)非遗传承,任重道远
六营村的泥塑制作和传承在过去有着家庭作坊式的特点,而今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文化传承观念的改变,泥塑手艺的传承也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的小范围里。村落的家家户户都参与其中,泥塑生产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效率,其产业化为村落带来致富的机遇,也扩大了凤翔泥塑在全国的影响力。另外,凤翔泥塑村的青年人才外流问题也需要加以重视。泥塑传承创新离不开青年助力,要发挥青年在乡村人才振兴中“蓄水池”的关键作用。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加强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如今,以凤翔泥塑非遗文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成果巩固,发展地方对外交流和外事能力成为一种可行的途径。这更需要青年一代肩负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以实际行动融入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凤翔泥塑的传承和传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