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西外学子走进米脂县高西沟村,深入学习和挖掘其艰苦奋斗精神

来源:枫火XISU 编辑:亢曼倬 时间:2023-09-08
导读: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在弘扬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2023年7月,西安外国语大学枫火志愿队暑期实践调研团的成员们前往高西沟村,探寻当地如何在红色文化引领之下,学习和汲取其蕴含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当地红色美丽乡村建设。当...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在弘扬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2023年7月,西安外国语大学枫火志愿队暑期实践调研团的成员们前往高西沟村,探寻当地如何在红色文化引领之下,学习和汲取其蕴含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当地红色美丽乡村建设。当地时间实践团成员们通过参观米脂高西沟水保生态展览馆,以及与高西沟村主任和当地村民的详细访谈来着重深入学习和了解。

7月的米脂县高西沟村,整村被乌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大雨来临前湿气和泥土混合的味道。趁着还没下雨,我们很荣幸采访了一位姓高的村民,他走进自家小院门前的2亩地,给刚栽下的红薯、西瓜苗松土。其间,他望向远处,沟沟峁峁间绿波翻涌,他深吸一口气,悠悠地说:“现在这环境是真好了,下雨也不怕了。”今年63岁的姓高的村民是土生土长的高西沟村人,在他童年的记忆里,这里曾“风刮黄沙难睁眼、下雨泥糊顺沟滑”。每年春秋两季,父辈们就扛着锄头、铁锨,挑着装满水的大桶上山种树,早出晚归。“种一天树,大人能记10个工分。”高治习说。那时种树,首要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米脂县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县1.6万多条沟道,将这片黄土地切割得支离破碎。高西沟村是一个有着40座山、21条沟的小山村,村里方圆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几乎看不见一块像样的平地。坡陡沟深,加上土质松软,夏季降水集中时,最多每年每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量达到3万吨,高西沟村成为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山,必须要征服;土,必须得治住为了保持水土,常绿、固土效果好,村里人下大力气栽树,为高西沟村披上“绿衣”。村民回忆:“当年,我年龄小力气小,一次只能挑两小桶水,水倒完就跑着回家打水再上山浇树,一天来来回回跑十几趟,鞋都磨薄了,手缝布鞋的鞋面上都打着补丁,有的还是补丁摞补丁。”据悉,从1958年到1961年,高西沟村一共将800亩坡地还林还草。高西沟村人一苗一苗栽、一桶一桶浇出了最初的绿意,真正做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水土流失把黄土地表层相对肥沃的土壤带入深沟。为了治山,高西沟村人同时在沟里打淤地坝,一为拦截流失的水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二为利用沃土发展农业生产。高西沟村委会原主任高治昌回忆起打坝那些过往:“村里开始是在乱石沟里打坝,后来分散在自家地里打。为了扩大粮食的种植面积,我们开始把分散的小坝尽量连成高标准的梯田。”1977年的冬天,当时还是村队干部的高治昌为了提升淤地坝的质量,每天把打坝所需的淤泥用独轮车推到坝地,一天推数十个来回,半个身子都被汗水浸透,衣服每天都是湿的。他说:“冬天把坝地打好,春天就有更多平坦、肥沃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高质量坝地越来越多,高西沟人的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1965年以前,全村只能收获3万斤粮食,到了1974年,这个数字提高到50万斤。同时,水土流失的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从1959年到1979年,高西沟人在20年的保持水土、生态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山、水、田、林、路科学规划,综合治理,还创造了林地、田地、草地各占三分之一的土地利用“三三制”经营模式,同时解决生态问题、吃饭问题和畜牧业发展问题。

图为拍摄当地村民 李秀媛 李嘉欣供图

村庄绿、粮满仓的高西沟村,直到2015年还保留着一道未被治理的山沟。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说:“那里是八字沟,以前光秃秃一片,2015年开始才陆续种上树。20世纪60年代,老支书高祖玉力排众议,要求留下这么一道未治理的山沟,目的是让高西沟村民不要忘记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向黄河输入一粒泥沙。”这是高西沟村人当年对黄河的承诺,也是高西沟村人几十年来一直坚守的承诺。在一代代人的实干苦干中,高西沟村人成功治理了40座山、21条沟,建成高产农田777亩、淤地坝126座、蓄水池7个、水库2座。高西沟村人至今还保持着“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的自信。

经历过征山治土的老人说,树、梯田、坝地是高西沟村的三样宝。但是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看来,高西沟村真正的宝,是60多年来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高西沟精神。日前,省政府公布了17处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米脂高西沟水保生态展览馆位列其中。近年来,米脂高西沟村获批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姜良彪说:“现在的高西沟村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要入党,先种树。村上新发展的党员必须至少栽植100棵树苗,且要保证存活率在90%以上。种树是为了让村上新发展的党员亲身体验老党员们当年植树造林的艰辛,提醒他们不要忘记高西沟村过去的艰苦。”米脂县高渠便民服务中心副主任牛菊曾经是高西沟村的大学生村官。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高西沟精神伴随着她成长,也给予她力量。她说:“我也曾动摇过,想过离开还是坚守,但是只要抬头望向远山,满眼绿意又让我坚定了坚守的信念。在高西沟,我时刻提醒自己现在的山清水秀是前辈一锨一铲建设出的,只有多干事、干实事,才能把高西沟精神弘扬下去。”

“当年可真是受苦了”是村里征山治土亲历者们的共同感受,但是他们没人抱怨,没人后悔。村民说:“身体受苦了,心里却是自豪的。我们曾经那么顽强地和大自然做过斗争,现在山上栽的每一棵树都和高西沟人有感情。”一代代高西沟人亲手植下的绿树,满眼绿意,是高西沟村的财富,也是高西沟精神的载体。走进高西沟村,不但山沟间有郁郁葱葱的绿树、波光粼粼的湖水,每个村民的小院里还都栽着几棵枣树、苹果树。实践团成员问村民:“山上栽了那么多树,你们也栽了一辈子树,咋还要在自家门前种树?”村民说:“坡绿了,自家也得收拾整洁。环境保护这根弦,我们时刻都绷紧。”

图为拍摄当地景色 李秀媛 李嘉欣供图

责任编辑: 亢曼倬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