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促进团丨传承秦腔文化,唱响青春正音
为积极响应四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了解国家相关长效机制,切身感受秦腔魅力。1月19日西安交通大学秦腔黄土地上的喜怒哀乐实践队赴陕西秦腔博物馆,参观学习了秦腔历史文化知识。并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观看了带妆彩排及惠民演出活动。通过与演员老师进行交流学习,了解到了“戏曲进校园”的主要方式及开展情况。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们着力用青春力量,推动戏曲文化传承。
游览秦腔博物馆,领略秦风秦韵
1月19日上午10点,实践队到达陕西秦腔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陕西秦腔博物馆是由陕西省文化厅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共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交互式体验等展示形式,系统地展示了秦腔文化艺术的内涵和发展历程。
图1-实践队员参观陕西秦腔博物馆
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队员们学习了秦腔的经典剧目,欣赏了精美的演出服饰,了解了独特的演奏乐器。
图2-实践队员学习秦腔经典曲目
图3-博物馆展出的精美秦腔演出服饰
戏曲文化博大精深,需要薪火相传。陕西秦腔博物馆利用场馆优势,在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中有着重要意义。“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很方便地参观秦腔博物馆,学习秦腔知识。真正将戏曲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让青年人近距离接触戏曲文化,真正实现戏曲在青年人中的回归和复兴,真正让传统戏曲与青年校园“双向奔赴”。
图4-数字化演出展厅
探访戏曲研究院,学习秦神秦情
1月19日下午两点,实践队到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排练厅,了解了秦腔演员们的日常排练工作和下乡演出经历。
在一团排练厅外张贴着剧团2023年一整年的演出安排,队员们了解到秦腔剧团每年都会进行几十场甚至上百场演出,其中大部分都是送戏下乡的文化惠民活动。
图5-一团2023年演出安排
在一团排练厅中,队员们见到了在地方县剧团有着丰富工作经历的演员老师。老师分享到,送戏下乡时最令人感动的就是观众们期待和热烈的眼神。他们非常尊重演员,常常在演出开始前一两个小时就拿凳子在台前等待,甚至会专门用栏杆将临时舞台围起来,防止小孩子嬉戏打闹干扰到演员们的正常演出。
图6-实践队员采访秦腔演员
在四团排练厅中,队员们见到了正在指导青年演员练习的秦腔老师。老师细致地指导着青年演员每一个动作的发力点,每一个唱段的眼神和表情,甚至每一个小手势都会亲自示范。
图7-秦腔老师指导青年演员
图8-实践队员与秦腔老师进行沟通交流
学习戏曲新知识,感受秦音秦服
图9-实践队员与剧团老师了解秦腔剧目创作
下午3点30分,实践队观看了二团的化妆过程和带妆彩排。演员老师对着镜子一笔一划的勾勒着眉毛,还时不时唱几句做开嗓准备。单单从化妆准备就能看出秦腔演员对戏曲演绎的认真负责,即使只是排练,也会一丝不苟地完成。
图9-演员老师化妆准备
通过与剧团老师沟通,队员们学习到,一部戏拿到剧本后,需要先经过导演完善,由作曲老师编写音乐,再到演员学唱、排练,将故事情节非常饱满、完美地复现出来,至少需要3至4个月的时间进行完善。戏中的每个情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在排练演出过程中不断感受,不断进行打磨,最终才能呈现出一部相对完美的戏曲作品。
欣赏秦腔戏演出,聆听秦人秦声
实践队此次观看的是西安天天有秦腔惠民演出中的《五女拜寿》,队员们在前往观看演出前学习了剧目的背景故事,通过杨继康夫妇的一段人生遭遇揭示出人生真谛。富贵与贫穷、冷漠与温情、势利与宽容,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人性的美丑通过杨家从发达坠入衰落而后又重新崛起转变都得到了鲜明的展现。演出开始前一小时,乐队老师已早早进入场地进行调弦校音,演员们也开始换衣开嗓。
图10-开场前乐队老师准备
图11-观看惠民演出的观众
极富感染力的秦腔表演一下就将观众们带入到故事中去。大家为杨继康夫妇的人生打抱不平,也为趋炎附势的双桃夫妇感到不耻。演出结束后,所有观众情不自禁地站起来为演员们鼓掌,豪迈奔放的陕西观众更是叫好喝彩,现场掌声雷动。
图12-文化惠民演出现场
图13-演出结束观众起立为演员喝彩
演出间隙,实践队员们采访到了三团张主任。
图14-实践队员采访三团张主任
张主任介绍,每年文旅厅都会给剧院下达“戏曲进校园”的任务,要求剧团能够多多开展秦腔进大学、中学以及小学的活动。目前剧团在全国大学的巡演活动已经持续十多年了。同时为了培养中小学生对秦腔的兴趣爱好,在学校中上演的剧本需要与成年人的不同。比如孙悟空耍棍之类有趣味的剧目能更好的吸引中小学生参与,并从这些互动中对秦腔产生浓厚的兴趣。
秦腔艺术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沉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相融通,数百年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人民群众的价值观。文化惠民、戏曲进校园使戏曲艺术走进了社区,走进了校园,走近了青年人,戏曲艺术也逐渐“融入”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愿意参与其中,树立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