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西外学子三下乡:泥土深处有诗行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编辑:杨雨欣 时间:2025-07-28
导读: 西外学子三下乡:泥土深处有诗行 中国青年网西安7月27日电(通讯员 杨雨欣) 七月中旬,关中平原麦收后的土地尚留余香。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实践团,沿临潼、鄠邑、秦都、灞桥一线行走四天,探访陕西新时代农民写作的...

西外学子三下乡:泥土深处有诗行

七月中旬,关中平原麦收后的土地尚留余香。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实践团,沿临潼、鄠邑、秦都、灞桥一线行走四天,探访陕西新时代农民写作的足迹。他们带着笔记本与相机,也带着“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的命题,在乡土与纸页之间寻找答案。

泥土为卷,处处有诗情
在临潼区神东村与南杨村,实践团深入乡村,于村中的王老九文学艺术馆,看到手稿与照片把上世纪的乡村岁月铺陈开来。王老九出身农家,以顺口溜写麦浪、写炊烟、写妇女走出锅台的喜悦,语言质朴却动人心魄。而贺丙丁文学艺术馆,延续着庄稼汉诗派的脉络。贺丙丁是王老九的弟子,他用同样的泥土口吻记录改革开放后的田埂新机、农家新梦。两馆隔村相依,构成了一条微缩的农民诗歌长廊。

QQ图片20250715021257.png.jpeg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贺丙丁文学艺术馆负责人 岳思滢 摄

实践团在馆内静默参观,其后与村党支部书记、艺术馆负责人及数位老者交谈。人们谈及王老九当年进京领受赞誉的旧事,也谈及贺丙丁如何通过识字班点燃对文化的渴望。话里话外,诗歌被视作村庄的共同记忆,更是时代变迁的注脚。

沿着村道走进家家户户,树荫下,老人摇着蒲扇,对来访者细数田间往事,对王老九、贺丙丁的作品如数家珍。实践团发现,尽管短视频与手机信号已覆盖屋檐,村民仍愿意用拉长的声调吟诵那些“土得掉渣”的句子。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在一张张被阳光晒红的脸庞上悄悄发生。

数字耘歌,时时颂佳音

隔日,队伍转向鄠邑区甘亭街道西郊村。党员活动中心里,一场校村联动的小型活动让安静的院子热闹起来。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副会长陈亚琴宣读了来自李雪如会长与名誉会长初红的贺信、贺诗,农民诗人苦果的《走农家路、读农家诗、吃农家饭》被实践团成员交替朗诵,平仄起伏间,稻麦清香似又扑鼻。随后,实践团用宣传小册介绍了“秀米”“豆包”“Kimi”等公众号排版与AI工具,演示如何为诗作配上图片、音乐,一键推送至手机。屏幕前的老诗人眯眼端详,低声交流,仿佛看见自己的文字也能翻山越岭。

640.jpg

图为实践团成员朗诵农民诗人作品 岳思滢 摄

会后,苦果与学会成员刘英桃接受了简短访谈。苦果解释笔名源于“苦尽甘来”的人生体验,强调写诗须先脚踩泥土;刘英桃白天是环卫工,夜晚在路灯下把扫街见闻写进诗行,她说“生活在哪里,笔就落在哪里”。两位诗人的日常状态让实践团真切感到:农民写作不是书斋里的雅兴,而是与劳作同步的呼吸。

四天行程结束,团队带回的除了录音、照片、手稿与赠书,还有对“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再思考。他们看到,农民诗歌在陕西仍是一条鲜活的暗流,它记录土地与人的相互馈赠,也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它需要在老槐树下口口相传,也需要在屏幕上与更辽阔的世界见面。实践团整理素材,着手撰写调研报告,计划在新学期推出线上“庄稼汉诗选”专栏,用推文、音频与短视频把田野回声传得更远。

微信图片_20250718191813.jpg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合影  赖屿楦 摄

关中大地暑气未退,泥土深处诗声悠长。西外青年踏过田垄,带回一缕缕文字的馨香,也带回一份笃定的信念。只要土地还在生长,诗就不会停止拔节;只要有人愿意俯身倾听,乡村振兴的故事就能被时代听见。


责任编辑: 杨雨欣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