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学子高原攻关 “智慧天路” 数字技术破解冻土施工难题
长安大学学子高原攻关 “智慧天路” 数字技术破解冻土施工难题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G109国道旁,无人机群精准盘旋采集地形数据,长安大学司伟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与西藏天路工程师紧盯屏幕,实时分析沥青路面施工参数。这场跨越校企的联合攻坚,正推动我国高寒区公路建设加速迈入“智慧施工”新时代。
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线下考察平台成效
高原筑路遇瓶颈,校企同心破难题
作为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长期面临高寒施工的严峻挑战:年均气温低于0℃、材料温度散失快、有效施工窗口期短、传统管理模式效能低下。“人工巡检数据滞后、机械调度依赖电话指挥,质量波动率一度高达30%,”西藏天路技术负责人坦言。面对国家“填补西部交通留白”的战略需求,2025年5月,西藏天路依托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平台发布技术命题,吸引了长安大学“智筑通途”学生创新团队揭榜应战。
扎根雪域解痛点,数字赋能显实效
依托长安大学“公路黄埔”的深厚科研积淀,团队携自主研发的“BIM驱动多源数据融合的智慧施工平台”深入藏区一线。在低至零下15℃的严酷施工现场,师生们累计驻藏时长超1000小时,完成3200余组关键试验,精准锁定高原施工四大核心痛点:地形建模效率低、施工参数变异大、材料温度控制难、管理响应速度慢。
团队成员线下实地调研
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融合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和IoT(物联网)的智慧施工“大脑”。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与点云数据处理技术,建模效率显著提升40%;布设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实现了施工全周期关键参数的高精度实时感知;应用机器学习算法预判混合料失温趋势,动态优化碾压工艺;构建一体化管理平台,使施工调度响应速度提升200%。在青藏高速那羊段等重点工程应用中,该平台助力施工温度稳定性提升20%,病害发生率降低30%,管理成本缩减40%,成效显著。
路面施工管理平台可视化界面
成果落地促转化,青春力量筑通途
项目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体系,获授权专利8项,牵头制定行业标准2项,其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G6京藏高速、G109青藏线等多条进藏主干道。西藏天路高度评价该平台“国产自主可控、创新性强”。目前,校企双方正积极筹备共建科技公司,团队将以技术入股形式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落地。
“把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支由1名青年专家和13名硕博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党员占比超三分之一,他们以实际行动传承着王秉纲教授等前辈“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学术精神。在拉贡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团队核心成员、博士生张博文表示:“我们将持续优化平台性能,未来计划推广至新疆、青海等广大寒区,目标让智慧施工技术覆盖全国10余省市,为高原天路插上智慧翅膀。”
司伟教授开展集中培训
当科技的触角延伸至念青唐古拉山麓,新一代筑路人正用智慧驯服冻土。从“两路精神”到“数字天路”,长安大学学子以创新之火照亮雪域高原,生动诠释了当代青年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