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子赴甘肃花桥村暑期实践调研活动:解码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命题
开头
2025年8月4日至10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甘肃省陇南市康县花桥村乡村振兴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6人,赴甘肃省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开展实地调研。该村依托康县“美丽乡村建设三部曲”战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全域生态景区),从“烂泥村”蜕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团队通过入户访谈、空间测绘、问卷调研,深度剖析其发展经验与现实挑战,为西北乡村振兴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7年花桥村成为4a级景区后的第一批游客照。杨浩供图)
主体
一、政策赋能:从“穷山村”到“4A景区”的蜕变
村支书介绍,2011年至今政府投资1780.1万元,农户自筹及投劳4101.7万元,引入外来资本5600万元,合力推动基础设施升级与旅游开发。花桥村获评“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国家4A级景区”,印证了康县“一张蓝图绘到底”模式的实效。村史馆陈列的变迁影像,生动展现了村庄从破败到繁荣的历程。
(调查团与村书记交谈。李卓远供图)
二、资源禀赋:古道文化与生态资源的双重优势
文化底蕴:作为茶马古道南线驿站,村内留存清代古桥、老茶铺遗址,与5公里外的茶马古道博物馆(藏有马帮铃铛、贩运契约等)形成历史呼应,重塑村民对“靠山吃山”传统的认知。
生态资源:村内的千年菩提树在村子的见证下熠熠生辉,在为村庄添加乡愁与独特记忆的同时,也为村庄带来了发展活力,吸引了大批前来此地游览的旅客。
(实践队员在茶马古道博物馆内部参观。李卓远供图)
三、发展瓶颈:旅游热度回落与内生动力不足
调研显示,花桥村旅游业呈阶段性波动:
2016-2022年:政策驱动下“五一”“国庆”游客爆满,农家乐“一桌难求”。
近两年,客流量下滑,旺季热度减退。民宿经营者反映,客源收缩明显,发展韧性待提升。
深层问题包括:
1. 人口结构:留守群体以妇女、老人为主,文化水平偏低。
2. 资源闲置:宅基地空置率高,特色农产品(花椒、蜂蜜等)未形成产业链。
3. 人文短板:教育设施短缺,文化活动与关怀场所不足。
(调查团询问当地村民基本情况。李卓远供图)
四、青年建言:乡村振兴需超越“昙花一现”
五天的调研揭示:花桥村基础设施完善、生态优良,但新业态缺失与文化活力衰退导致吸引力减弱。实践团提出关键建议:
产业可持续:结合茶马古道文化、农产品资源,引入“村民共建共益”模式,避免依赖短期政策红利。
活化空间:盘活闲置宅基地,补充教育及文化空间,增强社区内生动力。
(花桥村村头合照。李卓远供图)
结语
作为建筑学子,团队将调研转化为行动指南:花桥村的变迁昭示,乡村振兴绝非空间形态的单一嬗变,而是人居场所、文化根脉与经济活水的深度交融。建筑学子以专业调研为基,将空间重构作为触媒——既要修复传统聚落的肌理记忆,更需激活“人回乡、文再生、业长青”的协同脉络。如潺潺溪流浸润沃土,乡村繁荣贵在细水长流:青年一代誓以设计智慧为刃,在空间赋能中调和古今功能,于文化续脉间活化乡土符号,向经济筑基处贯通生态价值,让每寸土地的生长皆承载温度与尊严。这条长路,我们以专业躬身,共绘生生不息的乡土画卷。
通讯员:杨延昭 杨浩 李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