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西外学子三下乡:忠勇薪火传古韵,青春聚力续新章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编辑:马露榕 王迪 李佳阳 时间:2025-08-21
导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走进神木市博物馆这一“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历史文化地标的保护与活化,既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走进神木市博物馆这一“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历史文化地标的保护与活化,既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乡村振兴与文化赋能的关键抓手。实践团成员以杨家将忠勇精神为切入点,在麟州城杨家将专题展厅中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战鼓声声,忠勇昭昭;青春步履,薪火相传。

马露榕11.jpg

图为实践团成员领取神木市博物馆免费参观券 陈静涵 供图

麟州古城,今之神木,这座位于陕西北部的边塞古城,曾是北宋边陲的军事要塞,更是杨家将精神孕育的沃土。实践团成员驻足于展厅中央的五尊青铜雕像前——杨业铠甲凛然、杨延昭执剑而立、佘太君令旗飞扬,栩栩如生的英雄群像无声诉说着“满门忠烈”的家国传奇。

杨家将的故事之所以千年不衰,正因为其精神内核超越了历史本身。讲解员王老师以“杨无敌”称号的由来讲起。据《宋史》记载,辽军因敬畏杨业战场上的所向披靡,赠其“无敌”之名。宿敌的敬仰,恰是忠勇的最高注脚。而佘太君为子孙改姓“”的细节,更让成员们动容——这位母亲以“一人承灾”的决绝,将家族命运与国家大义紧密交织。展厅内,大小磨盘、红楼诗碑等文物静静陈列。成员们从磨盘的齿痕中触摸士兵生活的温度,从文彦博《忆红楼》的拓片中感受烽火与诗意的交融。

如何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在“杨六郎”称谓的探讨中,成员们发现:契丹人称杨延昭为“六郎”,并非因其排行,而是视其为“克星”的敬畏。这一细节折射出对手间的相互尊重,也为“尚武精神”赋予了新内涵。敌人眼中的敬畏,恰恰是忠勇的另一种证明。更令人惊喜的是杨家将的“文脉传承”。成员们从杨畋的奏章《宋名臣奏议》中,窥见宋朝"广开言路的政治气象。武将世家出文臣,勇猛与谋略并存,这才是完整的杨家将形象。这种多元解读,为非遗活化提供了新思路——忠勇精神不仅是战场上的铁血,更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马露榕12.jpg

图为讲解员王娜老师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杨家将历史 陈静涵 供图

成员们回望那面仿制的宋代战鼓,耳畔仿佛响起范仲淹《渔家傲》中的边塞风吟——“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千年前,杨家将以血肉之躯筑起家国屏障;千年后,青年一代用文化传承接续精神火种。这火种,是佘太君改姓“”时的无言大爱,是杨业“无敌”威名背后的赤胆忠诚,更是当代青年在“五育并举”中播撒的文化自信。它提醒着我们: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早已化作基因,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

马露榕13.jpg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 邵珥晴 供图

杨家将战鼓已化作时代的脉搏,英雄正成为永恒的坐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需要学术的深度,更需要情感的温度。青年学子要让忠勇精神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未来深处走去;让战鼓的回响,不仅激荡于麟州古城,更澎湃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用手触摸历史的纹路,用心感受精神的力量,中华文明的火种必将生生不息,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责任编辑: 马露榕 王迪 李佳阳
声明:本文转自于互联网,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