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西外学子三下乡:战鼓擂天,忠勇薪传千载韵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编辑:马露榕 王迪 李佳阳 时间:2025-08-21
导读: 西外学子三下乡:战鼓擂天,忠勇薪传千载韵 在陕北高原的苍茫大地上,一项跨越千年的非遗技艺正以创新姿态唤醒民族记忆,以鼓为魂、以忠勇为脉,将历史烽烟化为当代强音,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提供了生动范本。为深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路径,2025年...

西外学子三下乡:战鼓擂天,忠勇薪传千载韵在陕北高原的苍茫大地上,一项跨越千年的非遗技艺正以创新姿态唤醒民族记忆,以鼓为魂、以忠勇为脉,将历史烽烟化为当代强音,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提供了生动范本。为深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路径,2025年7月,西安外国语大学枫火暑期实践团近日走访省级非遗项目“杨家将战鼓”传承主体——神木市文投集团艺术团,与团长展开对话,探寻并解读非遗技艺在当代的传承密码。

神木,古称麟州,是北宋名将杨家将的故里。作为杨家将故里,神木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忠勇精神。北宋时期,杨业父子在此练兵御敌,战鼓既是军令载体,更是士气象征。如今,这项凝聚戏曲、舞蹈、武术、秧歌等多元艺术的传统技艺,经过创造性转化,形成气势磅礴的现代战鼓表演体系。为备战2025全国秧歌展演,神木市以国家级非遗“陕北秧歌”为载体,打造杨家将战鼓文化精品。该项目不仅还原了"七郎八虎闯幽州"等历史场景,更通过现代音乐编排与舞台设计,让忠勇精神跨越时空,与当代观众产生深度共鸣。 

马露榕31.jpg

图为神木文投集团艺术团团长与实践团成员  陈静涵供图

在访谈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战鼓艺术的传承正面临着守正与创新的双重挑战。“年轻演员需经过至少两年的系统训练方能掌握战鼓精髓。”然而,精准的节奏把控仅是基础,如何将杨家枪法的凌厉招式转化为富有张力的鼓点语言,如何在保留传统曲牌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元素,成为摆在传承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这支平均年龄仅25岁的年轻团队,正通过短视频平台、沉浸式演出等创新传播方式,成功吸引大批新鲜血脉主动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

马露榕32.png

图为神木文投集团艺术团团长与实践团成员  陈静涵供图

在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上,团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创造力。音乐编排方面,现代打击乐的巧妙融入为传统鼓乐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服装设计则匠心独运,既保留了宋代铠甲的厚重历史感,又创新性地结合戏曲元素,极大提升了舞台表现力。依托神木作为“杨家将故里”这一独特的文化IP,战鼓表演已发展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一张闪亮名片。

战鼓艺术的魅力正以其独特方式影响不同年龄群体。对于老年人而言,战鼓演练已成为一种兼具文化内涵与健身效益的“文化运动”。规律的肢体协调训练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集体排练也有效缓解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孤单感,建立全新的社交网络,带领老人们紧跟社会步伐。

在青少年教育领域,杨家将战鼓可以通过系统化、阶段性的培养,实现从文化传承到人格塑造的价值,创新构建“普及—深化—传承”的培养体系,使战鼓艺术深度融入青少年成长全过程。这样不仅破解了非遗传承断层难题,更让千年战鼓成为滋养青少年精神成长的活态教材。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传承行列,杨家将战鼓正以昂扬的姿态,在新时代奏响文化传承的青春乐章。

马露榕33.png

图为神木文投集团艺术团团长与实践团成员  陈静涵供图

传统文化的永恒生命力,在于用当代语言讲述古老故事的艺术创新。铿锵有力的鼓点一次次响彻,传承千年的忠勇精神正以崭新的艺术形态,谱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华章。从麟州故土到非遗新生,千年战鼓穿越时光的尘埃,在铿锵的节奏中唤醒沉睡的忠勇血脉,让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责任编辑: 马露榕 王迪 李佳阳
声明:本文转自于互联网,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