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学子三下乡|麟州杨家战鼓起,英雄精神传承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软实力。为助力达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深层了解国家文化软实力,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15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博物馆参观麟州城杨家将专题展厅,在讲解员老师王娜的带领下、感知历史的温度,探寻文物背后的杨家将精神文化脉络,体悟青年传承非遗文化对于赓续文脉的重要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聆听王娜老师的讲解 邵珥晴摄
从讲解员王娜老师的介绍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麟州如今指整个神木县城,古时仅指杨家城,以杨业为代表杨家将在此占据长达百年。北宋名臣范仲淹在麟州时写下了的千古名篇《渔家傲·麟州秋思》,从此词中不难感受到当时作为边塞重镇、兵家必争之地的杨家城的边陲风光以及将士们思乡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怀。2006年,杨家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保护重点保护单位。
王娜老师告诉实践团成员们,杨家将主要分为两批,一批是以杨业为代表外出南征北战的杨家将,另一批是以杨业的父亲杨弘信为代表镇守麟州城的杨家将。杨弘信最开始是麟州城的地方土豪。土豪在古代指在当地的百姓心中有一定威望和声誉,具有一定的实力能够保护一方百姓的英雄人物。杨弘信自立为麟州刺史,后来朝廷也授予名誉官职。杨业,敌人辽国契丹族称其为杨无敌,因其英勇善战,契丹族即使被杨业打的节节败退,也始终崇拜杨业。某次战役,孤立无援的杨业中箭而被俘,三天三夜绝食而亡。在杨业去世后,契丹族还在北京密云境内业修建庙宇,名为无敌庙。
图为讲解员王娜老师向实践团成员讲解杨家将的故事 陈静涵摄
经过老师的细致讲解,实践团成员深刻把握了杨家将精神的内涵,体悟到了其文化内核深深植根于家国情怀与英雄气节之中。以杨业、杨弘信为代表的杨家将群体,无论南征北战还是镇守边陲,都展现出舍生忘死、保境安民的崇高品格。杨弘信从地方豪杰成长为麟州守护者,体现了乱世中民间力量主动担当的家国责任感;而杨业“杨无敌”的威名更彰显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精神——即便身处绝境仍宁死不降,其绝食殉国的壮烈连敌人都为之动容,辽国为其建庙的举动恰恰证明这种精神超越敌我界限,成为跨越民族的文化认同。
杨家城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价值不仅在于军事遗址的实体存续,更在于它是中华尚武精神与忠烈文化的活态见证。这种精神遗产在全球化时代尤为珍贵,既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提供思想资源,也为多元文化碰撞中的价值坚守提供参照。从麟州古城墙到《渔家傲》的千古咏叹,杨家将文化最终升华为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符号,持续激励着后世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砥砺前行。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展厅前的合影 邵珥晴摄
讲解结束,实践团成员们感触颇深,纷纷表示会未来将更加积极地把目光转向文化领域,承担起青年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青年是新时代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学子应勇担时代使命,争做时代新人,以己之力助力文化传承,循千年文脉,筑文化根基,在文化传承领域有一份热,发一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