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西安工程大学三下乡:稻渔产业新发展,乡村振兴新活力

来源:西安工程大学 编辑:王森 时间:2023-07-19
导读: 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历史背景下,推动农业绿色化、集约化、资源再生化,形成绿色低碳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循环型的发展模式,对于农业...

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历史背景下,推动农业绿色化、集约化、资源再生化,形成绿色低碳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循环型的发展模式,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响应共青团中央的号召,7月18日,西安工程大学“调研稻渔综合种植,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开展调研,实地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和稻渔综合种植实际情况。

ccc72aafaf279fe3536960261ec5c59.jpg

实践前期,团队成员了解到,汉中市南郑区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产业发展效果显著。截止去年7月,该区累计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工程项目92个,投入资金8000万元,种养规模达到3万亩,实现产值3亿元,全区65个行政村通过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受益群众2.35万户,户均收益700元。数据表明,在乡村振兴发展建设中,汉中市南郑区已经走出新路子、好路子。

实践过程中,队员首先前往南郑区农业农村局,就稻渔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采访。工作人员张老师讲到,稻渔综合种养不是普通的套养,采取这种方法,亩均效益是普通种水稻的1至2倍,同时稻渔综合种养是“稻田养鱼”的现代新扩展,是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采取这种模式,能够实现从单一的种植向高效的种养一体化转变,做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

c3ca595f137631bf86bdf12e3d648b9.jpg

随后,队员走访了汉中市南郑区水产工作站(渔政站),水产工作站李万春书记与队员进行了深入交流。李书记首先强调了“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乡村振兴工作理念:面对如今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应因地制宜地下好先手棋,走好关键路,提高产业扶贫技术输入,紧抓稻渔综合养殖种植为主体,聚焦主体产业的经济联动效应,逐步完善这一创新性经济联动发展新模式,从而服务渔业产业,助理乡村振兴。队员进一步了解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普遍可节省化肥使用30%、农药使用50%以上,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鱼共作可降低温室气体甲烷排放12%-17%,稻渔综合种养系统土壤碳含量提高10%-14%。由此可见,稻渔综合种养是一条“不牺牲农业和粮食、不牺牲环境和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72b0a8e8a8b90f637508c61138d3b78.jpg

为了深入学习稻渔综合养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队员继续前往汉山街道草堰村进行调研。村党总支部委员古让明、向迪艳对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详细介绍了草堰村稻渔综合发展现状。目前,以草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经营主体,流转村民承包土地700亩,围绕“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稻渔双赢”的目标,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同时配套建设稻谷烘干、仓储、加工产业链,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带动邻近村水稻产业发展。2022年稻渔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实现年产优质稻谷320吨,水产品13吨,产值达280万元,净利润30万元。

5ee8aaf4e1a62a7655e91f5aba40b95.jpg

在了解基本情况后,实践队员在两位老师带领下参观了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学习操作了当前机械化代耕代种代收产业链、机械植保、粮食烘干、大米加工等操作流程和先进设备。最后队员前往稻渔养殖农田体验了喂鱼等活动。古老师讲到:“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就是将鱼苗放入刚插完秧的稻田中,鱼儿水稻共成长,水稻可为鱼类提供丰富的稻花和有机物质,鱼可以吃稻田里的虫子和杂草,产出的鱼粪又可作为田间的肥料,利于水稻生长,互利共生,所谓“鱼因稻而肥,稻因鱼儿壮”。

新时代下乡村经济发展该何去何从?面对最初的问题,汉中市南郑区的调研结果给出有力回答!以绿为底,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总要求,也是新时代对青年提出的总目标。面对南郑区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用“传帮带”实际行动赋能乡村振兴就是前进的方向!

 责任编辑: 王森

责任编辑: 王森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