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长大学子三下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竹编助力产业兴旺

来源: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郭泽毅 时间:2023-07-19
导读: 渭南市华州区素有“十里红杏,绿竹千顷”的美誉。千百年来,竹编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在华州广为流传。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变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竹编艺术制品享誉海内外。2016年1月,华县竹编技艺入选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深...

渭南市华州区素有“十里红杏,绿竹千顷”的美誉。千百年来,竹编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在华州广为流传。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变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竹编艺术制品享誉海内外。2016年1月,华县竹编技艺入选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深入了解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引导广大青年关注三农问题。7月9日,在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文化站站长、华州竹编民俗专家杨建平的带领下,我院“人文圣地寻非遗,千年灯影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向往大明镇崔马村、兴国村,走访竹编艺人,了解非遗产业。

image.png

杨建平在介绍崔马村、兴国村的竹编产业发展情况

在杨建平的热情带领下,实践队员先后来到三户世代从事竹编制艺的村民家中。朴实的村民亲切地向实践队员介绍编制精美、结实耐用的竹筐,这既是当地农户收取重要经济作物花椒的器皿,又是致富增收的独特产业。“竹编是个细活儿,很费功夫。”上了年纪的竹编老艺人感叹道。只见老人一手持刀、一手抓篾,破竹篾、刮竹节、剖细条一套工序下来行云流水。待竹篾制造完毕,对竹篾进行锁边、缠边,扎成竹盘,便可以绕盘编筐了。杨建平介绍到:“老艺人使用的篾刀、钢锯、铁钳、护膝等工具都是自己做的,使用起来顺手的多。”

image.png

华州竹编艺人在展示“盘笼”技艺

image.png

华州竹编艺人在展示“刮节”技艺

image.png

华州竹编艺人在展示“破篾”技艺

欲知其流者,也必知其源。在了解了华县竹编制艺工序后,杨建平带领实践队员走进苍翠葱郁的“千顷竹林”。在悠然清香的氛围之中,实践队员向杨建平咨询了哪些竹子可以制作竹编、崔马村竹子的生长习性等问题。他介绍说:“华县的竹子是甜竹,质地坚硬。无论大竹小竹都可以用来编筐、编篮子,编出来的东西经久耐用,用来盛花椒、放粮食特别好。这个销路也非常好,农户也靠这项产业赚了钱。”实践队员走进竹林,手指触摸到竹节上,坚硬的竹节错落有致;向上望去,笔直的竹竿直冲云霄;轻轻一嗅,淡雅悠远的竹香沁人心脾。这百亩竹林是大自然馈赠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最好的礼物。崔马村的竹编产业深刻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了经济富裕与生态良好的双向发展,既鼓了农民的钱袋子,又保了农村的好风景。

image.png

杨建平在介绍华州竹子的生长习性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国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乡村的全面振兴,三农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文化的牵引。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积极为三农工作贡献力量,在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绽放青春之光。

责任编辑: 郭泽毅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