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助葡生甜”实践团——车轮上的薛家河,乡村振兴的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青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陕西科技大学“助葡生甜”实践团于2023年7月7日前往乡村振兴示范村——薛家河村进行调研学习。
“历史前进的滚滚向前,村庄变化的画卷徐徐展开。”薛家河村深耕人才孵化沃土,谱写薛河振兴新篇。
首先,漫步在“”历史车轮”的道路上,村委干部向我们讲述薛家河村的发展史。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生产队在各地成立。薛家河村凭借自身土地优势以韭菜作为主要经济种植作物,当时人们使用木质独轮车耕犁田地,代表着传统生产力,人们生活水平并不高。1960年,双轮架子车推广使用,方便广大群众搭载农作物。麦场上驰骋,留下道道车轮印,映射着薛家河人不屈精神。
1970年,竹编自行车的使用,使得交通变得方便快捷。薛家河人走出家门,竹编框里装满韭菜等作物,前往集市售卖。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薛家河村获誉“韭菜之乡”奠定基础。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农用三轮车得到推广,贩蔬菜更加便利。泥泞路上留下三条车轮印,代表着薛家河人艰辛历程, 为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着。
1990年,四轮手扶车横空出世,标志着机械化时代到来。农业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烧砖厂等第二产业应运而生,工厂在薛家河村周围林立。人们生活变得多样化。
2019年,时任村支书考虑到种植韭菜不能真正致富,于是做出产业转型决定。韵达快递,三元科技等企业入驻薛家河村。一代人见证从韭菜之乡到快递之乡的变迁。村集体人才孵化策略的实施,经济迅速发展,村民就业得到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得到真正落实,人们生活得到改善。薛家河村由劳务型人口输出转为常务型人口输出。快递车运输的快递,承载着过去、现在、将来。薛家河村道路轧出的每一条车印,记录着不同段薛家河人奋斗进程。
如日方升,汗水与时光同行于薛家河缓缓的流淌。“助葡生甜”实践团经过调研学习,对乡村振兴道路更具把握,并以此为契机,与薛家河村合作,探索乡村模式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