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长安大学赴云南红河暑期社会实践队:千年紫陶,共筑团结

来源:长安大学材料学院 编辑:都月 敬羽姝 时间:2023-07-28
导读: 长安大学赴云南红河“边疆民族团结行 · 实践探索共筑梦”暑期社会实践队 —— 千年紫陶 , 共筑团结 岁月更迭,时光悠悠流逝,千年古都孕育了建水紫陶这一气质独特的“美器”,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诗意墨香。7月1 4 日,长安大学赴云南红河“边疆...

长安大学赴云南红河“边疆民族团结行·实践探索共筑梦”暑期社会实践队——千年紫陶共筑团结

岁月更迭,时光悠悠流逝,千年古都孕育了建水紫陶这一气质独特的“美器”,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诗意墨香。7月14日,长安大学赴云南红河“边疆民族团结行·实践探索共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开展紫陶专题活动,亲身走进紫陶之都建水,了解紫陶的制作工艺、历史发展、文化内涵、传承现状等,在实践过程中品味紫陶之美,感受匠人之魂,以千年紫陶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运用社交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为宣传非遗文化,为弘扬紫陶文化尽一份力。

高校共举,以陶相连

团队成员前往云南大学建水紫陶传承基地建水基地(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陶习苑)进行交流座谈, 杨梅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云南省最大的紫陶教学基地,了解了五色土的构成、陶泥的制作工序和龙窑、馒头窑、葫芦窑、灯笼窑四大古代烧制窑。image.png

 实践队员与建水紫陶传承人杨梅老师合影 

image.png

 杨梅老师向实践队员讲解五色土的构成

image.png杨梅老师向实践队员介绍紫陶烧制窑

image.png杨梅老师向实践队员介绍陶泥制作工序

与陶共话,以物融心

实践队谭瑾采访了紫陶手艺人淡惠云,在采访过程中,谭瑾感受到了淡惠云老师对紫陶文化以及她的艺术工作的热爱。淡惠云表示:“紫陶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只要有心做,用心做,就一定会收获好的结果。

image.png

实践队谭瑾采访紫陶手艺人淡惠云

馆中赏陶,古今共鉴

实践团队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观了红河州建水县建水紫陶博物馆,古韵与创新在此处交融,俯身端详,淡淡的光晕落在充满年代感的紫陶表面,书画与陶泥的完美融合,使普通的陶瓷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image.png

实践队员于建水紫陶博物馆内合影

image.png

红泥陶·文房套件·残贴纹展品

亲身体验,感悟陶韵

在紫陶手艺人的帮助下,团队成员学习了拉胚和泥塑,尝试做了自己心中的紫陶,这是一份难得的经历。都月表示看着手中的陶土,任搓任揉,不断变换成我们想要的形状,我们体验了紫陶创作的快乐,收获了满足。


image.png

 实践队员学习拉胚

建水紫陶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而后建水紫陶历经汉唐宋,成长于元明清时期,建水紫陶以建水境内天然呈色为紫、白、青、黄、五花等五种陶土为原料,这五种陶土均有质地细腻、柔滑、可塑性强、饱水易软化、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

此次建水之行,实践队员认识到了这项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同时也认识到了宣传紫陶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与途径。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青年大学生也应该遵循这样的道理才能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同样的,传承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也不失为一种对紫陶文化的发扬。

 

责任编辑: 都月 敬羽姝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