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守护回迁社区中的童梦
7月24日,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小火乐”回迁社区儿童调研队先后来到陕西省西安市凤林社区、崔家营社区、温国堡社区、茅坡社区以及岔道口社区,为解决回迁社区儿童发展问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活动,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调查、现场采访等途径深入了解回迁社区儿童生活状态以及社区儿童服务情况。
团队成员到达社区后,以社区居委会为切口,与社区工作者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团队了解到该社区的儿童大多是由于父母工作的变化而搬迁到来的,这些儿童相对于其他社区儿童而言似乎更加内向,不太愿意说话。“有一次一个老人家牵着她的孙子过来填写表格,我们问了那个小男孩好几个问题,比如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你今年多大了啊,小男孩都没有理我们,基本都是他奶奶帮忙答的。”在凤林社区调研时,一位居委会工作人员在访谈中提到。
图为 实践队员采访凤林社区家长。 谢翘蔓 摄
随着采访的深入进行,团队成员对于社区的基本情况以及社区儿童的社区生活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根据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团队最终决定以社区内公共活动场地为调研区域,对于在区域内活动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进一步调研。
团队成员围绕家长的教育方式、对于社区儿童服务的看法与建议、亲子关系等方面,对回迁社区儿童的家长进行了采访。多数家长反映,社区在儿童服务的供给方面存在范围较窄、质量较低的问题,对于社区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儿童成长教育更多集中在家庭与学校中进行。“咱基本上没看见过社区专门开展啥儿童活动,咱也没参与过。”在茅坡社区调研时,一位家长在采访中提到。
团队综合考虑回迁社区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发放小玩具小零食的方式激励儿童参与调研,并以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帮助儿童理解问卷内容,能够反馈出自我的真实情况与感受。例如在询问到一位小男孩关于他是否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时,团队成员告诉小男孩“学习方法就是咱们在看书、做作业、上课等等学习的时候会经常做的一些事情呀,比如看一本的书的时候拿上铅笔划线做记号。”通过团队成员对于问卷进一步的阐释,大部分受访儿童都能够根据问卷问题在交流中说出自己的真实情况,让团队成员能够直面这群特殊的儿童,有了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
图为 实践队员采访岔道口社区儿童。 谢翘蔓 摄
7天,5个社区,实地调研20位回迁社区工作者、48位回迁社区儿童家长、61位回迁社区儿童,回收问卷共计107份。团队成员根据社区特点与儿童发展实际,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整理。根据整理后的数据,社区儿童服务建设中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即回迁社区儿童成长发展需要与回迁社区儿童发展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而在回迁社区儿童发展服务供给端专业人才的缺乏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团队成员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拟定以社区为平台,将高校资源引入社区,使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进入回迁社区儿童服务领域,激活社区儿童服务内生动力,推动回迁社区儿童发展服务提质增效,发挥青春力量,赋能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