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学子三下乡:赓续延安情,青春再出发
2023年7月16日至1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政治理论宣讲团赴陕西省延安市各红色革命纪念景区进行系列调研活动,寻找延安精神的遗迹,继承延安的红色血脉和精神火种,让延安精神散发它伟大的历史光环。
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确定了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忆往昔峥嵘岁月,延安精神需要我们代代传承。从7月下旬开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政治理论宣讲团的同学组成专题团队并派出调研小组前往陕西省延安市多个县区开展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指导的一系列调研活动。
7月16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延安市准备开展调研,延安,一节宣传革命的课堂,一个哺育革命的摇篮,一片见证革命的圣地。巍巍宝塔山,滚滚黄河水。“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之后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延安是政治军事之圣地,教育文化之圣地,思想精神之圣地,革命人才之圣地。在前往延安学习这种精神前,我们对其做出了详细的调查和了解。
7月16日下午,查找延安红色教学点,为后续调研计划做出进一步的准备,从王家坪到杨家岭,从宝塔山到枣园,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国民党封锁,极其困顿的生活没有吓退意志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没有打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延安的一点一滴都渗透着伟大的艰苦奋斗精神,正是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打破了敌人的重重围剿。从此,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高原站稳了脚根,更在老百姓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了杨家岭革命纪念馆,在这里体会领导人曾经在这里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是中共中央的驻地旧址,山前主要有中共中央七大会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山后是一排排的窑洞旧址,在杨家岭这处简陋的窑洞内毛主席居住了5年时间。在艰苦岁月里,他和普通群众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身体力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思想,那是一个时代的传神之笔,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图腾。中国共产党曾在这里召开了中共七大,同时进行了整风运动,肃清了党内乱党分子,统一了党内思想,为革命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7月17日下午,团队成员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宝塔山。“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着名文学家贺敬之的名名热情的讴歌了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建国后,将延安宝塔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革命旧址之中,在这里,队员们受到了强烈的革命精神感召,在这里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迹。宝塔山是那样的庄严与神圣,它的光辉也必将闪耀永久的光芒。
7月18日上午,团队来到了枣园和延安革命纪念馆,馆内多个展厅中所展出的的大量革命历史文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党中央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延安时期,依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我们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战胜了强大的国内外敌人,不断开创革命事业的新局面。今天,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牢记历史,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敢于并善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前期精心策划和安排,以红色学习点参观为主线,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群众等多种形式,贴近红色历史,贴近延安精神,脚踏实地地为陕北人民的厚道朴实所感动,对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坚韧不屈的精神心生敬佩。离开延安后,队员们耳边依旧萦绕着陕北人民的声、吆喝声,脑海里依旧闪过万千民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奋力向前的场景。团队成员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新时代领悟延安精神,就是要从延安精神中继续汲取实践力量,不停留、不迟疑、不观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鼓作气、继续奋斗,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