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学子三下乡:强农兴农,赋能乡村振兴
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从一群人到一方水土,从一阵子到一辈子······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乡村振兴调研团赴辉县市进行访问学习。
7月18日,西农食品学院乡村振兴调研小队将调研第一步迈向辉县市全国文明村——裴寨新村,通过学习村长裴春亮的事迹,了解裴寨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从土坯房、地窖水、泥土路的省级贫困村逐步迈入小康,从缺水村变成富水村的全过程。
在起初的调研过程中,调研团进入纪念馆了解昔日裴寨,“昔日裴寨村,十年有十旱,挑水去点种,收成全靠天。祖上排辈份,辈辈把水盼,清龙泉雨海,和水都相关······”裴寨人的盼水梦做了一代又一代,却代代被水所困。为圆祖辈盼水梦,裴春亮带领村两委和全村父老乡亲一道,与水斗了十余年,把一个缺水村变成了富水村。
在了解裴寨村的过去之后,调研团参观并观看了裴寨村村委会主任裴春亮的事迹。面对一穷二白的裴寨村,裴春亮用感恩的心完善一切。先后出资110万元为村里铺路架桥、开挖涵洞、安装路灯和健身器材,并且购买两台大型农业机械服务生产。为彻底改变装寨村民的生活环境,裴春亮毅然决定自己出资3000万,和乡亲们一道挖平荒山、不占一分耕地建设裴寨新村。历时3年半共同奋战,集160套居民住宅、办公楼、幼儿园、体育场于一体的装寨新村正式落成,全体村民告别土坯房,无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楼”,圆上了祖祖辈辈的新房梦。
7月21日,调研团走进太行山脉,着重聚焦于其特色产业山楂,前往山楂种植基地以及合作社、加工厂等进行参观学习,以“山楂的使命”为主题,通过学习辉县山楂的种植、再加工及销售等一系列过程,了解山楂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成就,尤其是山楂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
调研队乘车经蜿蜒盘旋的山路来到隐藏在山峦之间的三官庙村,通过与当地村民的座谈得知村里的山楂收成主要来自山上早年间遗留的野山楂树,这些野山楂树在山上的分布较为分散,无法进行集中灌溉,平日里所进行的照料也仅仅只是打药预防虫害。每年的十月山楂便已经成熟,村民们就需组织人力到山上攀爬山楂树进行采摘,人均采摘量在几千斤不等,而这种野山楂的市场收购价则为两元到三元左右,人均一年的收入在一万元左右。这些野山楂经村民采摘后,便会交由三官庙村合作社同一出售,经收购后主要用于制作药物。在山楂没有成熟的时期,村民们通过采摘山上的连翘获得收益。这便是当地“一红一黄”两条产业链,也是村民们主要的收入来源。
随后调研队前往三官庙村山下的山楂种植基地以及市内加工厂进行参观学习。与山上分布稀散的野山楂树不同,种植基地的山楂树是近年由三官庙村合作社组织集中种植的山楂园区。由于山楂林疏密合理,有设施进行集中灌溉,生长状况良好,山楂质量及产量都大大优于山上村民散种而出的,因此其主要用于制作成冻干果品销往国内外市场。
不忘来时路,薪火永相传。在本次调研活动中,调研队成员依次走过“脱贫奔小康”的裴寨村,深入“绿滑莎藏径,红连果压枝”的山楂种植基地,参观管理有序程序分明的加工工场,走进南太行感受“绝壁芭蕾”挂壁公路、“人工天河”红旗渠等。调研队追着光、靠近光,跟随党和国家乡村振兴的步伐,走进河南省辉县市,逐步探寻南太行的复兴之路。活动临近结束,但知识和精神不会消失。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调研小队会将本次活动学习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各个角落,怀揣着这段珍贵的记忆,继续努力,为祖国乡村振兴伟大工程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