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学子三下乡——赏黄河风光,颂历史人文
在为期六天的实践旅程中,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沿着奔腾不息的黄河,感其孕育出的人文历史之雄厚,叹其塑造出的自然景观之巍峨,始终秉持“弘扬黄河文化,筑牢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的主旨精神,在行进中思考应如何传承黄河文化、如何讲好黄河故事,努力成为黄河文化的代言人、华夏文明的代言人。
图为实践队在壶口瀑布合影
我们曾于博物馆中感知历史,探索黄河滋养的历史文明。穿梭在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的层层玻璃展柜之间,我们透过一件件陶器,见证了仰韶时代先人的智慧发展,看到陶器在先人的手中,花纹逐渐多样,造型逐渐精美,功能逐渐丰富,颜色逐渐缤纷,这是先民恒久的心灵印迹,这种丰富而独特的创造意识,凝聚成中华传统文化中代代相承的精神内核。在晋国博物馆,我们见证了晋国的兴衰起伏。从晋国六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到晋侯墓地出土的珍贵文物,再到晋侯墓地遗址,无一不展现了晋国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在三门峡市博物馆,通过件件器物,我们看到了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发源,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最终孕育了黄河一带绵绵不绝的历史文化。其中,现代科技与历史文物的结合更让我们惊叹。多媒体互动展柜、文物遗珍魔力屏等新设施使原本只是简单摆放在玻璃展柜里的文物鲜活起来。正如石碧球老师所指出的:“我们的实践调研不止要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更是要结合现实,在当下讲好故事,做好文化的传承。”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使用三门峡市博物馆的文物魔墙互动系统(芦天伊供图)
我们曾走近黄河,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在潼关古城与古渡口,巍巍秦岭、黄土台塬和黄渭河谷共同塑造了潼关天下第一的奇绝险关;登临西侯度遗址的高台望远,北依中条,南望华山,两山对峙下黄河川流不息,孕育出绚烂的中华文明。亲临壶口,高唱一曲《黄河大合唱》,惊叹黄河的汹涌澎湃。瀑布的水汽激荡在石壁上,氤氲起层层雾气,与黄河的咆哮声相呼应,造就出天下一绝的浩荡之景。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潼关古渡参观(乔健凇供图)
我们也曾瞻仰黄河沿岸的人文景观,感受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登鹳雀楼,一览千里沃野,感受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不凡胸襟与抱负;永乐宫中构图精巧、色彩鲜明、场面宏大的《朝元图》,描绘了290位道教神祇,人物排布错落有致,身姿形态生动传神,堪称中国艺术的瑰宝。走进司马温公祠,“触摸”司马光的一生,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两袖清风的忠臣,奉清廉粹德为一生圭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来到以耕读传家、仁义为怀而闻名的李家大院。他们因农而兴,以布起家,在富裕后并没有忘记乡亲父老,对周边乡里关怀备至,日日行善。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李家大院参观(乔健凇供图)
我们还曾欣赏过黄河老腔,为其吼声如雷的演唱和豪放彪悍的表演而震撼不已。九位老艺术家在演出时个个倾情投入,声乐与字句间满是对黄河老腔的热爱。透过声如洪钟的老腔,我们仿佛也看到了黄河奔涌,气势如虹。表演结束后,我们还向艺术家们请教学习老腔表演中所使用到的乐器,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为黄河老腔这类传统艺术走进校园、走向大众做出贡献。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黄河老腔艺术团艺术家请教学习乐器(芦天伊供图)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脚踏中原大地,我们步履不停;追随黄河轨迹,我们初心不改。这次黄河研学之旅,我们始终秉承“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探源与开新”主题精神,追溯中华文明起源,讲好每一个黄河故事。我们在六天时间里切身感知了黄河流域文明作为华夏文明源头的重要历史地位,深刻体会到了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深厚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深入学习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文化自信,让华夏文明之花绽放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