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下乡调研日志—高桥镇入户感悟
在紫阳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7月16日至7月2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赴安康紫阳县实践团来到安康紫阳县,就当地中草药的种植、加工、市场等,展开为期一周的考察调研。秉持着科学调研的随机性与广泛性,实践团再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前往不同的乡镇进行调研。我们所在的第一小组负责对高桥镇与双桥镇进行考察。
这三天,我们走访了一家药企,十一户农户与两家药材加工厂。在记录实践日志与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回忆调研过程,总结分析,收获颇丰。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地考察往往会由于不熟悉当地情况遇到诸多不便之处。高桥镇政府结合当地情况,为我们提供参考资料,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全力配合,比如为我们拍摄照片记录调研过程,带领我们走进中药材种植户家中进行深入交流,必要时还为我们翻译当地方言,以便于我们更好理解谈话内容。我们还发现,村民们见到干部都十分亲切。村民们在大街上遇到村干部,就大声打招呼问候,问问家长里短,就像是见到自家小辈一般。有一次我们采访完毕后,村干部还特地询问之前回访过的农户种植技术问题解决与否,嘱咐要定期查看药材情况。这充分说明基层干部治理工作到位,做到了真正为人民着想。除此之外,带领我们的村干部还会与调研对象拉家常,引入相关内容,使我们的采访自然而又顺利进行,缩短了我们与村民之间的距离感。可以说,实践团调研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当地镇政府的鼎力支持。
但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各种预先未设想的困难。比如,高桥镇位于陕南秦巴山区,山脉连绵,道路崎岖。而种植中药材的农户分布散,距离远,同一个村的两户有时甚至需要驱车二十分钟才能到达。调研中的许多时间花在了路途中。这无疑增加了采访与收集单个问卷样本的时间。比如,这里的方言与川渝地区相近,我们的采访对象年纪最小的也有55岁。一些上了年纪的农户说的方言我们一知半解,甚至有些时候几乎听不懂,需要反复询问或是求助于村干部才能获得有效的信息,这也降低了采访效率。
总之,调研的实际情况远比我们设想的要复杂。虽然存在着诸多困难,但高桥镇村民的热情和淳朴依旧深深打动了我们。一户采访对象是位76岁的老伯,身材消瘦,但走起山路来我们都要小跑着跟上,一说起种的草药和庄稼如数家珍。还有一户拿出自家种的青李子招待我们。我们所到访的村子都鲜少见到年轻人,他们大多都在外务工,路边以老人孩子居多。这种和睦淳朴的人际关系,使缺少年轻人的小镇焕发出真实而温暖的生命力。
下一站,我们将去往双桥镇。带着这几天的经验与反思,我们优化了采访的方式方法,综合分析样本内容,争取提高取样效率,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使调研开展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