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三下乡:观赏华山烙画、探寻乡村振兴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任逸山 胜奕铭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7月18日起,西北大学“信火相传 强农有我”——探寻华阴振兴密码小分队”在指导老师李娉的带领下前往陕西省华阴市,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的魅力与乡村振兴的密码。
启程
炎炎夏日,青春无畏。7月18日,华阴振兴密码小分队踊跃出发。他们将走访华阴市内各个村落,探访基层,寻觅文化遗产,传播防范电信诈骗的知识,秉承“用脚步探索祖国的广阔,用耳朵聆听人民的心声,用内心感悟时代的脉动”的承诺,真诚地在基层学习、成长、贡献,在热情的实践中展现志愿服务的精神,体现青春的风采。
探寻烙画魅力
烙画起源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用烧热的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这不仅考验创作者对火候、力度的把握,而且要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成熟的烙画艺术家不仅可以运用中国画的勾、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在画作中烫出丰富的层次色调。
席军峰先生作为华阴著名的烙画艺术家,是华阴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他的部分作品曾在中国邮政邮票刊登,也多次在省级大小活动中展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席军峰老师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热忱对华阴文化振兴作出了卓越贡献。
深入烙画艺术
在采访过程中,席军峰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烙画艺术的起源、制作工艺、保存方法以及烙画在当代的发展现况。席老师介绍到,他的祖辈就是做烙画的,他从刚会提笔就开始接触美术,先从素描、水彩学起,从自己第一次进行烙画制作,就被这种技艺深深吸引,走上了烙画的研究和探索之路。现在他也将这份手艺传承给了自己的女儿,女儿也为他开通了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烙画作品,打开了烙画传承的新渠道。
在接下来的访谈中,席老师还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烙画的制作工艺和保存方法。让我们了解到烙画的艺术价值和工匠精神。席老师家中随处可见烙画所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为我们现场演示烙画的制作,并指导小分队成员进行烙画制作学习。
访谈的最后,席老师强调只有在传承中寻求创新,才能让烙画持续发展,不断振兴。席老师鼓励青年人可以借鉴、融合一些现代元素,丰富烙画的语言、突出烙画的个性,只有让烙画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收到更多人的喜爱。席老师的话也让分队成员对于烙画的创新与传承进行了深入思考,希望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应对烙画当代发展的难题与挑战。
烙画是华阴的一张名片,也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了解了烙画的历史、技艺和发展之后,实践队员对于华阴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也想进一步探索华阴的乡村振兴现状和未来规划,感受华阴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为华阴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告别席老师后,小队成员前往了华阴市岳庙办亭子村,开启了一段新的实践之旅。
乡村振兴——走进岳庙办亭子村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为响应党的号召,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深刻领会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成果,凝聚青春力量,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西北大学“信火相传 强农有我” —— 探寻华阴振兴密码小分队于7月20日在信息学院带队教师李娉老师的指导下前往华阴市岳庙办亭子村开展一系列乡村振兴研学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走进亭子村进行参观和采访,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感受到了位于华山脚下亭子村特有的淳朴民风,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了解到亭子村在新时代的发展治理之路。
党建赋能乡村振兴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举措。团队成员在参观过程中看到占据一整面墙的标语,排列整齐的红色书籍和研读资料、党员量化考核公示牌,随处可见的国旗和党旗,每一处都透漏着亭子村对党的忠诚和追随,把党建工作落于实处。队员们在采访中了解到亭子村村委会会定期对党员进行红色教育、全员轮训、开展党课等,以筑牢党员责任担当,提升履职能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乡村振兴实际工作的切入点。采访中,村长讲述亭子村以产业带动发展,依托当地交通便利,环境适宜等条件,成立华阴市木源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包括苗木、农作物、花卉、水果、家禽、水产等种植、养殖和销售。设立专家工作站,搭建高层次专家柔性流动平台,提升园区业务工作能力,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村长向队员分享合作社的计划书使队员更详细地了解该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现状。
此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了新时代的乡村建设工作,体会新时代乡村发展特色道路,了解乡村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新活力。在与村干部交流过程中,团队队员们积极发问并结合自身经验和专业所学提出相关建议,为亭子村发展建设注入青春力量。队员们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时代发展方向,增强责任感,更加清晰青年人所肩负的责任义务,为国家建设努力奋斗,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