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能动学子“碳”路陇西川村:庚续长征精神,共建四改新村
“当年红一、二、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艰难北上,最后在会宁胜利会师,这条就是之前毛主席带着红军走过的路!”随着王师傅的介绍,实践团队成员神情肃穆,望着道路两侧郁郁葱葱的植被,思绪万千。87年前,红军成功会师,这只支历经千磨万难的钢铁之师,忠诚之师,正义之师,成为日后夺取抗战胜利和全国革命胜利的巍峨丰碑。而会宁陇西川,这个长征路上的节点,正在“长征精神”的照耀下,以崭新的面貌稳步向前。
图1:实践队员在陇西床村居民委员会门口合影
2023年8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实践团队——能动“碳”路队来到甘肃会宁县陇西川村,调研学习“长征”精神和“四改”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先进经验。陇西川村是红军长征旧址,也是会宁县兴村“四改”惠老区示范项目落点村之一。
不同于西北其他村落,陇西川村植被茂密,青山环绕,有着绿色生态的底色。村委会的芦主任热情接待了实践团成员,经深入交流,实践团队了解到陇西川村的现状。村里现有438人,其中常住人口约200人,以老人居多,年轻人多在外务工,孩子们多随父母在外上学,尚留十余个小娃娃在村里上小学。这里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以土豆,玉米和牛羊为主要产品。
图2:芦书记为实践队员介绍陇西川村发展情况
长征精神永恒闪烁,军民团结鱼水情深
随后,在芦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穿过主街,瞻仰红色遗址陇西川村乐楼。乐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年,见证了陇西川六百余年的兴衰繁荣。1935年10月3日,红一方面军途经陇西川时,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登楼对群众演讲,宣传红军北上抗日政策,毛泽东为红军将士和群众诵读了《七律·长征》诗。而如今,伟大的长征精神在会宁大地上源远流长,迸发出了新的生机活力。
图3:实践队员在红色遗址——乐楼合影
陇西川是西部战区陆军参谋部对口帮扶的村落。在伟大“长征精神”的照耀下,“军民鱼水情谊深,军民团结一家亲”的现象在陇西川频频上演。多年来,西部战区陆军参谋部的同志们对硬件设施、助学支教、医疗救助、支部援建等六个方面开展了帮扶,而且每逢重要节日,参谋部的同志们都会到村里来走一走、叙一叙。人民子弟兵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情谊,军民团结助力陇西川大力发展。
图4:实践队员参观军民携手一家亲展览板
陇西川的百姓们也有着淳朴善良的性格、坚忍不拔的意志、攻坚克难的毅力,这也是“长征精神”传承的体现。多年来,在各方的帮助下,陇西川全村团结一心,成功脱贫奔小康,并成为会宁县兴村“四改”惠老区示范项目之一,开始了新农村建设的崭新道路,也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摸索。
“四改”惠老建设示范,大步迈进崭新农村
走在陇西川的主街上,随处可见利用太阳光热的烧水壶。当地的光照质量高、光照时间长,太阳能的利用是当前“四改”惠老项目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会宁县鼓励广大农户推进改厨、改暖、改炕、改厕,实施“四改”项目,其中陇西川村已建设多户示范户,并将逐步推广“太阳能光热系统+生物质炉具+暖气片+智能恒温水暖炕”的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清洁取暖模式,实现群众主要依靠太阳能光热取暖,并一体化解决日常洗浴、热水和水暖炕热源供给问题。
图5:“四改”中的太阳能热水壶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当地农户家里进行深入交流。在这里,崭新的厨房,油烟机、冰箱、节能炉一应俱全。韩大爷介绍:“‘四改’以来,我们的生活有了大大的便利。特别是冬天这里零下十几度,之前都得烧煤,费用是大头。如今有了取暖系统,只需要在没太阳的时候烧煤,能减少三成多的耗煤量!”。目前村里大部分的村民家中都安装了太阳能取暖系统,以清洁能源温暖寒冬,以低碳发展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乡村振兴。
图6:实践成员走访“四改“农户实验点
伟大的“长征精神”赋予了陇西川坚忍不拔、攻坚克难的精神内涵;军民团结、低碳发展赋予了陇西川蓬勃向上、阔步前行的不竭动力。陇西川,是红军长征路上的小节点,是深山中的小村落,也是千万个西北农村蓬勃发展、不断向好的缩影。从脱贫到振兴,党和国家不抛弃不放弃,带领着全国人民共同奋进,创造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也应走出大学这个象牙塔,去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造福社会。为乡村发展贡献高校智慧,为国家富强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