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三下乡:“伏羲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
为了深入了解关中平原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种植的各个环节以便于提出优化方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社会实践队在制定完相关计划后,于7月16日上午便整装待发,前往西安市长安区周边3个村子开展为期3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并就农户家中的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生产利用、种植方式、生长周期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携手村委会干部,用青春抒写乡村实践故事,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贡献青年力量。
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共同目标。根据“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部署安排以及科技部印发的《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等重点专项2022年度部省联动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家在三年前颁布允许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并且鼓励现代化、集中式农业生产与农民群体的职业化,农业集中式才可能推动国内农业技术迎来大规模发展。农村的农民群体数量与年龄结构、生产积极性将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削弱,土地荒置现象很有可能会发生。
本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旨在为现代化农业统筹管理,加强整个农业生产链之间的关系,优化涉及基础农作物生产过程中所有要素(土地、肥料、种子、灌溉、机械)与逐渐取代销售环节中的经销商的存在,直接供货到最接近消费者的一线提供切实的数据支撑,助力可持续农业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作为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向协调的重要一环,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作用。
理想指引青年前行,携手共谋乡村振兴。“青年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实践队队员参加三下乡活动动员会,更加坚定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的信念。
实践队先后到达西安市长安区邱吴村,阿底村,灵沼村开展实地调研,队员们来到田地里,向村民们详细询问每季度种植小麦、玉米的成本、产量、净收入,以及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损耗的农作物等问题。在调查过程中,队员们深深地感受到人民的盘中之餐,粒粒皆为农民辛苦劳作所得,想要助力乡村振兴的心更加热烈。
图为团队成员与邱吴村村干部合影
据悉,前几年自然灾害严重时当地政府会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研判受灾情况,现场指导农民科学施救和田间管理,提振农民农业生产的信心干劲,争取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做到受灾不减收,保障粮食安全。平时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也会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做好秋收秋播技术服务,针对当前秋收秋种的形势,为农民朋友们出谋划策,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在阿底村,乡政府还会定期组织专家从种植草莓和大棚蔬菜等方面,对农民群众进行技术培训。
图为团队成员与阿底村村干部合影
在灵沼村团队成员采访到一位村民,虽然衣着朴素,说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但是谈起农作物的种植与近几年的发展仍然侃侃而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他的十几亩玉米地和大棚蔬菜。根据村民的介绍,成员们了解到当地农作物机械化程度并不高,是由于当前村里种植农作物的农田本就不多,收割与播种仅用人工足矣,且农田里都设有蓄水井用于灌溉,浇灌农田较为方便,不过也有部分农户使用喷灌和滴灌方式对农田进行灌溉。农产品成熟后大多是通过散户收粮或者农民自己联系收货商,很少有滞销的情况。虽然政府对当地的农产品有补贴政策,但是粮食价格本就不高,对增加农户收入效果并不显著。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灵沼村村民
图为团队成员随村民进入温室大棚参观
盛夏七月,一道道年轻的身影在奔走。实践队调研团队针对邱吴村、阿底村和灵沼村居民进行农作物现代化程度调研。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调研团队掌握了当地农作物种植基本环节的详细情况。当地政府也将继续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加大对乡镇农民的帮扶力度,多角度邀请专家学者到乡村授课,抓紧谋划“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与供应链金融的思考与构想”,继续组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