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学子三下乡:走近山楂之乡的振兴之路
2023年7月18日至2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食品学院赴辉县市调研山楂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调研队自发组织走进太行山脉,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南寨镇三官庙村,以“山楂的使命”为主题深度调研当地山楂产业,并了解山楂产业对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的贡献和政策落实发展中的相关经验。
参观实地寻楷模,了解事迹得感悟
7月18日,调研队伍参观访问了全国文明村——裴寨新村,通过学习村长裴春亮的事迹,了解裴寨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从土坯房、地窖水、泥土路的省级贫困村逐步迈入小康,从缺水村变成富水村的全过程。首先,调研队伍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纪念馆了解昔日裴寨,昔日裴寨村,十年有十旱,挑水去点种,收成全靠天。祖上排辈份,辈辈把水盼,清龙泉雨海,和水都相关······”。裴寨人的盼水梦做了一代又一代,却代代被水所困。为圆祖辈盼水梦,裴春亮带领村两委和全村父老乡亲一道,与水斗了十余年,把一个缺水村变成了富水村
在了解裴寨村的过去之后,通过讲解员的一系列对裴寨村村委会主任裴春亮的事迹解说,裴春亮这位当地楷模的形象跃然眼前,面对一穷二白的裴寨村,裴春亮用感恩的心完善一切。先后出资110万元为村里铺路架桥、开挖涵洞、安装路灯和健身器材,并且购买两台大型农业机械服务生产。为彻底改变装寨村民的生活环境,2005年6月,裴春亮毅然决定自己出资3000万,和乡亲们一道挖平荒山、不占一分耕地建设裴寨新村。
为深入了解裴寨村乡村振兴成果,成员们在村民的热情介绍下走进了裴寨村民共同的产业——春江集团,这是裴春亮多方筹资15亿元,让村民家家入股,创建以水泥为主导产业的股份制企业。据悉,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建材、旅游、金融、电力、新能源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拥有员工3000 余人,总资产100多亿元,年创利税8亿多元。此外,成员们还参观了裴寨村电商中心,参观了各式各样的产品,有的是当地特色食品,比如山楂冻干,山药片等,还有一些文创产品。现阶段,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发展,直播等商品售卖形式越发占据优势,新乡虽然是山楂种植大乡,但单一的形式总归是有限,裴寨新村就很好地利用了电商直播的优势,不仅发展食品,还有文创、纪念品、布料等多种商品。
青年倾听乡间音,深入基层助振兴
次日,在对接人的帮助下,调研团正式来到了裴寨新村进行参观,走在裴寨新村中,成员们能切实的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裴寨村是脱贫致富的典范,干净温馨的住房环境与宽敞明亮的道路都是村民脱贫致富带来的好处。
为更好地了解乡村振兴给村民带来的变化,对接人提前帮忙联系了几位住户,让成员们与他们深入交流脱贫致富的经历与感受。通过与住户们的深入交流,村民们的质朴、热情和真诚给成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有的从创业经历说起,有的则是分享裴寨新村建成以后的巨大变化,还有的讲述着以前生活条件的艰苦。五户住户,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经历,但相同的都是他们对脱贫致富的感激和庆幸。
新兴技术助农发展,未来前景仍需观望
7月21日至24日,调研队依次参观了河南省辉县市三官庙村的山楂种植基地和“楂之恋”山楂加工厂,近年来农业迅速发展,也给当地山楂产业带来巨大变化,近年由三官庙村合作社组织集中种植的山楂园区,在种植时请农业专家过来进行过专业的指导。这里的山楂树均采用嫁接的技术种植,将果实质量较好的品种幼枝嫁接在较为强壮的野山楂树枝上,与之前的相比,结出的果实生长状况良好,产量较山上的野山楂树高出不少,结出的山楂质量也普遍高于以往的山楂树。
成员们参观的“楂之恋”山楂加工厂致力于山楂冻干的研发生产。山楂保质期短,还没投入生产就坏掉等诸多问题导致山楂的运输售卖受到严重限制,而冻干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如今,“楂之恋”起步晚,知名度低,同时还面对着一众竞争对手,如河南知名品牌“好想你”,山东知名品牌“奥赛”等等。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占领优势,产品的质量、推广、创新缺一不可。“楂之恋”也在努力寻求发展方向,力争打出一条自己的赛道。相信在村长王新生的带领下,他们可以继续拼搏,克服困难,砥砺前行,最终出人头地。
经过深入调研,调研团发现辉县市的山楂产业存在几个主要问题。首先,山楂种植技术相对落后,产量有限,且还未引入大规模灌溉种植技术。其次,销售渠道单一,虽然也引入了电商渠道,但宣传力度仍然不到位,主要依靠传统的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价格波动大。最后,深加工产品仍旧偏少,产品特色不够鲜明,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实现产业升级。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当地政府和农业科技机构应加强技术培训,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其次,鼓励企业大力宣传新的销售渠道,如电商、农产品超市等,减少对传统批发的依赖。最后,扶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