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学子千里奔赴大别山,访茶市茶园茶企研茶艺茶技
“你们来到大别山腹地调研实践,既带来了西农的新知识与新科技,又在实践中向有经验的茶农茶企讨经验、学土方法,这是一场‘双向奔赴’。”“青年始终要听党话、跟党走。岳西是革命老区,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不要忘了去红色遗址参观学习。” 8月9日上午,岳西团县委接待了从千里之外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奔赴而来的学子,对学子们深入革命老区、大别山腹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这样的肯定与叮嘱,鼓励他们在基层一线多角度、多层次调研实践,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本领,更加密切联系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青春力量。
图为岳西团县委与西农调研团队座谈

图为西农调研团队采访罗源场负责人
从茶园所在的山头一路向下,团队来到了位于半山坡的茶厂。茶厂是由一个庭院扩建的,茶叶炒制各环节的加工器械应有尽有。器械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尚未实现生产线一体化,部分器械上印有“国家补贴机具”的字样。据徐老反映,现在政府补贴的加工器械部分缺少杀青机等加工茶叶必要的设备,导致部分加工厂减少这一环节而使得岳西翠兰的品质降低,但是未经过杀青的岳西翠兰卖相却更好。这部分岳西翠兰流入市场后价格更低、卖相更好,但是泡出来的茶色、香、味远不及精细加工的岳西翠兰,从而使消费者难以挑选到真正的岳西翠兰茶。

图为徐龙茶场负责人徐义炉讲解岳西翠兰制作工艺
8月10日下午,团队前往岳西县雨思忆茶叶专业合作社参观学习。合作社王随新理事长是青年返乡创业的典型,他2016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采取“合作社+村集体+基地+农户”方式,流转茶园进行有机化改造,建设了一座无尘化生产加工厂,带动当地茶农实现增产增收。队员们跟随王随新理事长来到雨思忆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茶树间小道上树立的一根根白柱子,其中较高较粗的白柱子最上方是摄像头,茶园中的茶叶长势、病虫害及人员工作情况时时刻刻都被记录下并传到大数据管理平台上,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可实时掌握茶园的“一举一动”。较低较细的白柱子上更是“全副武装”,从最上方风杯、风向标、中间铁皮盒里布设的一个个传感器到土壤中铺埋的器械,这就是茶园中物联网设备。目前,基地和有机智慧茶园均已实现物联网全生产线覆盖,从茶园种植、管理到茶叶采摘、加工,再到最后包装销售可全过程追溯。未来,物联网会将迎来智慧化发展,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生产管理进一步自动化,这是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的方法,也是实现茶园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科技赋能是关键之举”,王随新理事长如此谈到。

图为西农调研团队在雨思忆茶叶专业合作社合影

图为林兰名茶厂负责人刘文兵讲解茶园管理技术
随后,队员们来到林兰名茶厂生产基地。基地的主要生产线已基本实现自动化,未来目标是向智能化转型。值得注意的是,茶厂中的一条生产线器械是负责人刘文兵的父亲,也即林兰名茶厂的创始人刘友林老先生自主设计研发并生产制造的。队员们在参观走访过程中还发现,林兰名茶厂有一道特殊的生产线,即黄大茶。黄大茶原本是夏秋时期的“粗枝粗叶”,叶片厚、大、梗长、汤色黄,并不是消费者喜爱的类型,但近年来在科研团队不断研究开发下,黄大茶被发现有降血糖功效,从而慢慢转型为市场火热的“保健茶”。林兰名茶厂是岳西县为数不多开发利用夏秋茶的茶企,据了解,夏秋茶的采摘是用大型机械直接采摘,只用辅助以一至两个人工,采摘后工厂采用特殊的工艺让其多一步“发酵”程序,从而达到黄大茶特殊的口感和功效。从茶园施肥、控虫、采摘、灌溉方面到茶叶加工生产、开发新茶都可以看到林兰名茶厂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和对待茶业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情怀与担当。
为全面了解岳西县农户种植茶叶情况,队员们在实践时将街头采访调研、问卷调查发放穿插在每日的行程中,早餐店、公交出租车上、马路边、民宿里,队员们的身影或站或坐,笔下总是匆匆记录着。岳西实践结束后,团队根据实践经验整理分析,锚定新方向延续线上调研,以线上线下互补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分析调研岳西茶产业发展现状。
岳西实践行程结束之际,团队时刻谨记岳西团县委的叮嘱,赴岳西红色遗址和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瞻仰了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安徽省首任书记王步文同志故居。队员们在这座看似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了解到王步文同志从小立志、发奋读书、寻求真理的故事。王步文同志书房门楣上亲笔书写的“书园”二字,正是他读书明理的开始,也是他青年时期回家乡宣扬进步思想、传播马列主义的战场。西农学子随后来到初心使命馆更深入地学习党史,在实践中领悟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向革命先辈学习致敬。在这里,通过一件件的老物品、文章报刊、事迹讲解、影视资料,展示了早期中国共产党员在安徽地区逐步成长、英勇奋斗、坚定不移、浴血拼搏的一幅幅图景。革命先烈虽早已离大家远去,但是他们矢志不渝、为革命真理献身的精神却彪炳千秋、永策后人。
图为西农调研团队瞻仰岳西红色教育基地初心使命馆
“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西农学子千里奔赴大别山,从茶市一路走到红色教育基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心倾听人民呼声、用情服务老区群众、以行动赓续红色血脉、助力乡村振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周丹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