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的文化传承,传统工艺的坚守创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鄠邑区开展社会公众参与文遗保护机制调研感悟
为深入了解社会公众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中的参与程度与效果,获取为国家未来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7月11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团队怀揣着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踏上了前往草堂寺和沣峪口老油坊的调研之旅。
千年古刹的文化传承,传统工艺的坚守创新
草堂寺位于西安鄠邑区,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佛教古刹。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也见证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通过与寺内僧侣和游客的交流,我们了解到草堂寺在保护古建筑、传承佛教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样而言,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也为草堂寺的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古文化古建筑在新时代的光照下熠熠生辉。紧接着我们来到了沣峪口老油坊。这座传承数百年的老油坊,见证了中国传统榨油工艺的发展与创新。通过发放问卷,我们深入了解了老油坊工人的心声与期待。他们渴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支持,也渴望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找到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点,而社会公众的积极响应与参与,正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无论是通过社交媒体宣传,还是参与体验活动,每一份关注与支持都是对传统工艺最好的致敬与传承。
调研团成员在草堂寺对游客进行问卷发放
这次深入的调研活动,不仅为我们揭开了文化遗产保护背后复杂而细腻的织锦,更让我们深切地领悟到社会公众在这一伟大事业中扮演的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每一份来自民间的热情与支持,如何汇聚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磅礴力量。以草堂寺为例,这座承载着深厚佛教文化底蕴的古刹,其文化传承的延续,绝非仅靠寺庙内部的僧侣与管理者所能独力承担。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成为了其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从学者、文化爱好者到普通游客,他们通过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不仅加深了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更在无形中成为了草堂寺文化传承的桥梁与使者。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认同与传承,为草堂寺乃至整个佛教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再看沣峪口老油坊,这里的传统工艺保护同样闪耀着社会公众智慧与汗水的光芒。老油坊作为鄠邑区地方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榨油技艺的保留与传承,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坚守与努力,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通过政府引导、媒体宣传、社会组织的介入以及游客的亲身体验,老油坊的传统工艺得以被更多人知晓和欣赏,从而激发了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热情。公众的参与不仅为老油坊带来了经济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它让这项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调研团成员对周边居民进行访谈
草堂寺与沣峪口老油坊,一个是佛教文化的圣地,一个是传统工艺的活化石,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它们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与赞誉。本次调研带我们走入了鄠邑区的两个文遗场景,再一次揭示了社会公众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中的核心地位。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责任,更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积极投身到保护工作中来,才能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得以世代相传,永续发展。
调研团成员在草堂寺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