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云端守护,枕边健康:探秘睡眠博物馆,探寻“枕边守护”

来源: 编辑:张浩林 田旭楠 时间:2025-07-15
导读: 为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睡眠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理解健康睡眠对于国民和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百亮与讲师吴静的带领下,长安大学“云端守护,枕边健康”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11日前往慕思睡眠文化博物馆开展专项调研实践活动。...

为了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睡眠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理解健康睡眠对于国民身心健康和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百亮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吴静的带领下,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端守护,枕边健康”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11日前往慕思睡眠文化博物馆开展专项调研实践活动。

image.png

实践队在慕思睡眠文化博物馆合影

队员们走进慕思睡眠文化博物馆,空气似乎都沉静了几分。这里没有展柜里冰冷的器物堆砌,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关于“睡眠”的沉浸式文化之旅。一位资深讲解员的声音,如同温煦的睡前故事,引领着参观者穿梭于时空,探寻睡眠的奥秘、历史的变迁与现代人安眠的智慧。

image.png

实践队员观看睡眠展片

讲解员开宗明义:“我们做这个博物馆,核心是普及健康睡眠的理念和文化。”他强调,睡眠与饮食并列为健康的双基石,是身体修复的黄金时段。“生病或不适时,能吃能睡是奢望。”现代人面临的严峻现实是:近三分之一人群受困于睡眠障碍,入睡难、早醒、质量差等问题普遍。博物馆的使命,正是唤起公众对睡眠的关注,并提供改善之道。

 博物馆精心规划了三层空间:第一层是序言大厅,初识了健康睡眠理念与博物馆布局,抛出核心问题:什么是睡眠?为何人类要睡眠?睡眠对身体有何作用?第二层是历史文化展厅,展示了人类睡眠场所与寝具的变迁史。从南非发现的最早草席卧榻,讲到树居避险、山洞冬暖夏凉,再到半坡遗址的半穴居房屋,直至明清雕花精美的架子床。一部寝具史,亦是文明史与生活美学的缩影。讲解中,“下榻”典故(东汉陈蕃礼遇徐孺子)、“首席”、“主席”等词汇的由来,都让历史鲜活起来。第三层是产品体验区,提供了改善睡眠质量的科技产品体验。讲解员强调,追求的核心是深睡眠——这是身体修复、记忆巩固的关键阶段。

image.png

实践队员参观博物馆馆藏

讲解并未停留在器物表面。他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睡眠的本质,睡眠是受光线调控的周期性节律行为。光线变暗,大脑松果体分泌褪黑素,降低意识水平和身体活动,引导身体进入休息状态。这是地球生物为适应昼夜更替而进化出的普遍现象。睡眠并非整夜沉睡,而是由浅入深、循环往复的过程(约90分钟一个周期),深睡眠时长至关重要。讲解员给出改善睡眠的实用建议——“上下少动静”最后,讲解提到健康睡眠需“眼耳鼻舌身意”协同。舒适的色彩、助眠的声音(白噪音)、清淡的晚餐、适宜的香氛、放松的身心、平静的意念都不可或缺。

image.png

实践队员体验慕思睡眠黑科技

在结束参观后长安大学的队员们意识到慕思睡眠文化博物馆,远不止于陈列。它以文化为经,科学为纬,编织出一幅关于生命必需之“息”的宏大画卷。它提醒着行色匆匆的现代人:在追求效率与成就的同时,莫忘回归生命最基本的节奏——好好睡觉,是健康与幸福的坚实起点。走出博物馆,那句“睡前原谅一切,醒来便是重生”的箴言,或许已在参观者心中种下一颗安眠的种子。


责任编辑: 张浩林 田旭楠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