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赴长武县支教实践队以蓬勃青春振兴乡村教育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刘嘉文)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能提高乡村劳动力素养,阻断导致贫困的不利因素持续传递;也能为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和保障。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丰富乡村儿童暑假生活、助力其健康成长,7月11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赴长武县“伴七彩假期 筑彩虹人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来到咸阳市长武县地掌完全小学进行为期15天的支教活动。
图为实践队出发合影
以人为本,深入乡村招生动员
实践队队员们怀揣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初次踏入地掌完全小学,首先面临着生源问题。地掌小学此时正值暑期,孩子们都已离校,支教生源难以保障,而学生更是支教办学的基本。面对这个困难,队员们迎难而上,在开课前走入乡村,挨家挨户宣传开课消息,走访大体生源情况。经过前期充分的宣传走访,截至12日开课前,共计报名百余人,吸引了地掌村、浅水村等周边多个小学的学生。
图为实践队员招生宣传
用心用情,提前规划多彩课程
实践团队明确支教目标,为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课外活动,计划开设舞蹈、绘画、书法、体育、音乐、科普等多元化课程,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精准把握孩子们的暑期课程需求,真正用心用情做好支教工作。第一天的绘画课上,孩子们拿起七彩画笔,在纯白的画纸上自由挥洒想象力,将缤纷的颜料涂抹在纸上,充分展示对世界的纯真观察与无限畅想。书法课老师运用自己的书法知识,为同学们的提笔作了专业启蒙。手工课堂上孩子们更是展示出自己心灵手巧的一面,利用折纸折出了不同的纸船、纸飞机等。体育课中,孩子们更是放飞天性,肆意奔跑,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等小游戏,让青春活力与纯真童心相互碰撞,为乡村教育带来新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们上课场景
文化惠民,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
在支教的同时,实践队通过红色电影展映、广场舞教学互动等形式,将优质文化资源送到村民家门口,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践行体育强国战略。实践队员们架起投影设备,首场露天电影《举起手来》在浅水村中心广场放映。银幕前,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时而因幽默剧情开怀大笑,时而为英雄故事感动振奋。在为期两周的活动中,团队将陆续放映《长津湖》《长安三万里》《我和我的祖国》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秀影片,通过光影艺术让村民感受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图为实践队员架起设备放映
全民健身,建设运动休闲乡村
实践队特别策划了广场舞和游戏互动环节。团队成员提前学习当地流行的舞曲,与村民们手拉手跳起欢快的舞蹈。从起初的羞涩到后来的热情洋溢,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队伍,文化广场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活动不仅拉近了队员与群众的距离,更激发了村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蓬勃朝气。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民共同运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乡村教育发展始终被摆在我国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对乡村教育而言,是雪中送炭的资源补充,是点燃梦想的火种,是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一股积极力量。对大学生青年自身而言,社会实践是认识国情社情的必修课,是能力淬炼的练兵场,是意志品格的大熔炉,更是价值观塑造和人生方向校准的关键契机。它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融入、精神洗礼和生命教育,真正实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机统一,无论对个体成长还是社会发展,都孕育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这场双向奔赴的旅程,让乡村的土壤滋养了青春的理想,也让青春的光芒照亮了乡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