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西安工业大学“语桥探源,乡村拾音”推普实践队赴洋县平溪村开展

来源:“语桥探源,乡村拾音”推普实践队 编辑:何玺贝 时间:2025-07-17
导读: 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动 推普 与乡村文化融合发展,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语桥探源,乡村拾音”实践队于2025年7月7日至14日赴陕西汉中洋县平溪村,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 青砖石板 听民声 推普惠民暖人心 “小白,‘薅秧’用普通话咋说?” 村民何大...

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推普与乡村文化融合发展,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语桥探源,乡村拾音”实践队于2025年7月7日至14日赴陕西汉中洋县平溪村,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

青砖石板听民声 推普惠民暖人心

“小白,‘薅秧’用普通话咋说?”村民何大爷向白鸽请教这是实践队创新开设的“语言走访活动,“语言走访依托村委会相关工作共同开展,重点在于摒弃传统的问答模式,用对话交流发现沟通难点。分批调研共100余户,发现当地人在讲普通话时常常出现“洋普话”的现象,村民常常容易混淆“zh、ch、sh”和“z、c、s”。声母韵母的不同成为洋县人难讲普通话、讲错普通话的真正问题所在。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着乡村的尺度,一边纠正“洋普话”,一边分发调研表了解平溪村普通话普及情况。最终收集到整整200余份调研表,也收获了满筐的信任与温暖

image.png 

推普课堂进乡村 趣味教学润童心

实践队在村委会里开设的“推普小课堂”,成了留守儿童最期待的“暑期乐园”考虑到孩子们的认知特点,队员们把课业辅导与语言游戏结合通过互动解锁方言里的趣味词汇。 “不只是教发音,更要让他们觉得‘说普通话’是件有趣的事。”何玺贝说。课堂上,“普话方言互译”游戏深深吸引着孩子们

image.png

方言普话巧融合,助农增收成效显

行至田间地头,一片盛开的荷花吸引队员的注意。平溪村张大哥告诉队员:他从事莲藕种植近十几年,在平溪村有着300亩的鹮乡藕种植基地,农产品供销主要面向县城的超市,近期开始通过抖音等媒体进行电商带货,希望让家乡产品被更多外地人注意,却苦恼于普通话不标准而错失一些对外发展的机遇。队员们根据洋县方言的声韵特性为张大哥提出“普话交流,方言吸引”的双语带货模式,以富有音调特色的洋县方言增强直播效果,用普通话讲解鹮乡藕。7月12日在“语桥探源,乡村拾音”实践队的直播间,作为洋县人的何玺贝同学运用起了“双语带货”的模式,这场语言助农不仅为种植户张大哥解决了问题,同时也吸引到洋县当地媒体记者,被洋县电视台报道。

image.png

灯影腔调融方言,普话助力非遗传

实践队在村小组组长的带领下,走进陕西省非遗传承人何宝安的家中,何宝安说道何氏皮影的特色在于腔调,其腔调被称为“洋县灯影腔”,音调、板式结构独特,不雷同于任何一种民间戏曲,道白吐字清楚,行腔圆润,具有汉水文化独有的特点。它与洋县的特色方言密不可分。方言即是皮影的一大特色又成为了限制发展的短板,往往一场戏下来,观众难以理解戏剧的内容。针对问题队员建议在每分段开始之前,用普通话讲解戏剧内容,指明情感主旨。形成“一讲一唱”的皮影形式,借助普通话传播效率高的优势,降低观众对皮影戏的“理解成本”,用普通话推动非遗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让何氏皮影走出去,活起来。

image.png

7月14日实践队与村干部进行总结,共同交流一周以来的工作进展及成果收获。村干部翟侃表示:在实践队入村以来的一周时间里,平溪村村民的普通话意识得到了提高,小课堂中许多孩子收获了快乐学到了知识,村民们很乐意参加到套圈活动中去向队员请教普通话发音,对实践队的大学生也是一次很好的历练。

image.png

以语为桥,以声传情。本次实践中,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教育、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平溪村注入语言文化活力。推普不是替代方言,而是搭建一座桥以语言为桥梁,通过创新形式推普,挖掘方言文化价值,助力乡村产业与文化发展 ,让“语桥”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纽带! 


责任编辑: 何玺贝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