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挺鹰担当-陕西工业职业职业技术大学前往延安炮兵旧址开展实践活动

来源: 编辑:贾雪 时间:2025-07-20
导读: 当“南泥湾炮兵学院旧址”几个斑驳的字迹撞入劳模实践队队员眼帘时,七月浓烈的阳光仿佛突然沉静了下来,空气里也渗出一份特别的肃穆与凝重。陕西工大劳模实践队一行,终于踏上了这片曾被革命激情与青春汗水浸透的厚土。 图为延安炮兵学校遗址。王泽祥 供图...

当“南泥湾炮兵学院旧址”几个斑驳的字迹撞入劳模实践队队员眼帘时,七月浓烈的阳光仿佛突然沉静了下来,空气里也渗出一份特别的肃穆与凝重。陕西工大劳模实践队一行,终于踏上了这片曾被革命激情与青春汗水浸透的厚土。

image.png 

                                                                  图为延安炮兵学校遗址。王泽祥 供图

7月21日,劳模实践队赶往了延安炮兵学校旧址。昔日的训练场如今已被茂盛的青草与野花覆盖,但脚底下仍可清晰辨出坚实平整的轮廓。围场四周,几处残留的炮位基座在阳光下静默伫立,如同巨大而沉稳的底座,默默承托着已消失的炮管。其中一门炮的基座周围,散落着几块风蚀严重的青石构件,上面镌刻的字迹虽已模糊,却依然顽强地抵抗着岁月的侵蚀。

image.png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延安炮兵学校遗址。王泽祥 供图

循着被时光脚步磨得凹陷的青石台阶缓缓而上,一排排窑洞教室在崖壁间静卧。洞壁早已褪色,留下雨水冲刷后一道道的斑驳痕迹,如同大地无声的皱纹。走进洞内,光线顿时幽暗下来,只有些许微光从窄小的洞口艰难挤入,映照着土壁上一块曾经被当做黑板使用的区域——那上面如今还残留着几道白色的粉笔印记,犹如历史刻下的几道未泯的印记。当年,就在这般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地方,那些年轻学员将简陋木棍当作计算工具,在纸上演算着纷繁复杂的弹道数据,在油灯摇曳的微光下,在草稿纸上不断推演着炮火前进的轨迹。他们用最简陋的工具,在纸上苦苦追寻着精密的弹道方程;这间窑洞教室里,在昏暗油灯下,曾经有过多少道年轻目光专注地凝视着墙壁上那些艰深公式,为未来战场上的胜利默默积蓄着智慧与力量?

image.png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火炮储存区。王泽祥 供图

在一处标明为“火炮操作区”的旧址,历史遗存下的实物瞬间攫住了所有人的目光——一门炮管黝黑、标有“七四式”字样的山炮,沉默地卧在陈旧的炮架上。炮管无言指向远方空旷的山峦,凝重的轮廓似在讲述着无声的往事。炮身上斑驳的漆皮与风霜留下的点点锈迹,默默诉说着曾经炮火的轰鸣与岁月的沉寂。这具钢铁铸成的身躯,当年需几个精壮学员协力才能搬动五十斤炮管进行装填训练,学员们肩膀上的血痕与汗水,正是铸造这钢铁巨兽不可或缺的“血肉之躯”。

image.png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火炮储存区。王泽祥 供图

凝视这具沉默的炮管,思绪不由被拉回到那段峥嵘岁月。延安炮校的学员们,在物资匮乏如洗的艰难条件下,凭靠的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八个字撑起的精神脊梁。他们用树棍为笔,土地为纸,在黄土地上反复演练着未来战场上的决胜公式;他们肩扛手抬,用血肉之躯与钢铁炮管角力,在汗水中锻造出令敌人胆寒的炮火力量。当年炮校学员在黄土操场上苦练操作,用血肉之躯承载钢铁炮管;他们在窑洞中俯首演算,以树棍为笔,在贫瘠中倔强书写着胜利的公式——这些青年将青春与生命嵌入炮膛,将担当的意志锻造成最锐利的炮弹,射向民族命运前方那重重阴霾。

image.png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生活区。王泽祥 供图

驻足于这片承载过太多青春热血的遗址,想象当年炮校的学员,以挺起的胸膛扛起炮管,更以挺膺之姿扛起了民族救亡图存的千钧重担。而今时代虽异,战场已迁,肩上那份挺膺担当的精神分量却丝毫未减。今日劳模实践队员所站立之处,仿佛与昔日炮校学员的身影重叠起来:他们用肩膀扛起冰冷的炮管,我们用双手描绘未来的蓝图;他们以简陋树棍在黄土地上演算弹道,以精密仪器在实验室里构筑强国之基。曾经炮管指向之处,是民族存亡的战场;今日手中紧握的,是建设未来的工具。那门“七四式”山炮沉默的炮管,何尝不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坐标?它指向的不仅是过去的烽火硝烟,更是这一代青年应当奔赴的未来战场——在那里,挺膺担当,永远是青春最深沉有力的回响。

image.png 

                                                              图为实践队队员体验合作搬动石磨。王泽祥 供图

延安炮校的土墙里,曾经嵌满青春热血与战斗意志的碎屑;今日南泥湾的清风,依旧在低声诉说着挺膺担当的青春誓言。将目光从那段沉重而辉煌的历史中收回,投向脚下这片黄土地,亦投向更辽远的未来征途,心中渐渐澄明:挺膺担当,并非仅仅属于某个特定年代的壮烈姿态,它更是每一代青年生命深处必须激荡起的永恒回响。

image.png

                                                                图为实践队与热心群众集体合影留念。王泽祥 供图

属于这一代的“炮管”早已不再是冰冷的钢铁,它或许是实验室里精密的仪器,是图纸上勾勒未来的线条,是车间中一丝不苟的打磨,是田野间不知疲倦的探索。挺起胸膛,扛起属于这一代的责任与使命,向着民族复兴的壮阔目标,校准坐标,蓄势待发——这挺膺之姿,正是这一代青年对历史最铿锵的回应,亦是对未来最庄严的承诺!


责任编辑: 贾雪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