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暑期社会实践丨溯源三线历史,挺膺青年担当

来源: 编辑:张青 时间:2025-07-24
导读: 为传承653精神,深挖三线建设的时代内涵,7月23日,陕西理工大学易班发展中心溯史探知·文韵薪传——陕理工双馆社会实践之旅实践团赴汉中市留坝县红色文化体验基地开展关于三线建设的实践调研。实践团成员通过研读珍贵史料、走访历史遗迹等方式,在斑驳的历...

为传承653精神,深挖三线建设的时代内涵,7月23日,陕西理工大学易班发展中心"溯史探知·文韵薪传——陕理工双馆社会实践之旅"实践团赴汉中市留坝县红色文化体验基地开展关于三线建设的实践调研。实践团成员通过研读珍贵史料、走访历史遗迹等方式,在斑驳的历史书卷间追寻陕西理工大学及汉中与三线建设的红色记忆,于生动的实践教育中感悟时代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汉中热土:三线建设中的渊源追溯

20世纪60年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汉中因地处秦巴腹地、交通便利,成为陕西三线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1965年起,国家在汉中布局了航空工业(如012基地)、核工业、机械制造等数十家重点单位,数万建设者从沿海、大城市奔赴汉中,“靠山、分散、隐蔽”的厂房与生活区在群山间拔地而起。至1975年,汉中累计完成投资53.1亿元,建成62个大中型项目,涵盖航空、核工业、机械、铁路等六大体系。

微信图片_20250723202343.jpg

三线记忆:红色基因里的历史回响

走进由当年部队营房改造的红色学习基地,时光仿佛倒流: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岁月沧桑,复原的营房场景中,当年的小推车静静伫立,锈迹斑斑的老式交通工具见证着艰苦岁月的印记。展柜里,泛黄的书籍、磨损的徽章、老式兵器、褪色的军服,以及搪瓷缸、煤油灯等一系列生活物品,无声却有力地还原着往昔场景,让实践团成员们直观感受到革命年代与建设时期的生活图景与奋斗历程。

“三线建设,每一步都浸透着奉献的力量。”实践团成员在参观中不时驻足沉思。从建设者们手写的家书里,读懂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从简陋工棚的复原场景中,体会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韧品格;从“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里,感受到一代人“为国担当”的赤诚之心。

微信图片_20250723202037.jpg

红色薪火:时代浪潮中的青年担当

从交通设施到工业企业,从电力工业到科研教育,三线建设在汉中留下的不仅是厂房与铁路,更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密码。 “正是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才在这秦巴腹地浇灌出了陕理工这颗璀璨明珠,才让汉中这座古城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实践团成员说。

此次社会实践使实践团成员进一步了解到三线建设与汉中的密切关系,更坚定了实践团成员传承三线精神的责任和担当。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要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将“小我”融入“大我”中,在实际行动中传承653精神,诠释和践行青年人的使命担当。

微信图片_20250723201926.jpg


责任编辑: 张青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