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泥土塑乾坤 数字焕新颜——西安邮电大学学子深入凤翔 千年泥塑插上“云翅膀”

来源:西安邮电大学 编辑:伊姆林 时间:2025-07-28
导读: 2025年7月18日,西安邮电大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 尹丽英 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凤翔泥塑,展开了一场沉浸式的田野调查与数字化传承探索。此行旨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为这承载着...

2025年7月24日,西安邮电大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尹丽英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凤翔泥塑,展开了一场沉浸式的田野调查与数字化传承探索。此行旨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为这承载着千年秦韵的民间瑰宝探寻数字化保护、活态化传承与创新性传播的新路径。

凤翔泥塑,这一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民间美术的“活化石”和“西府瑰宝”,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先秦时期,历经千年风雨,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遐迩,造型古朴而夸张,线条粗犷而不失细腻,色彩浓烈而饱满,纹饰吉祥且独具匠心,这些鲜明的艺术特征使其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不仅仅是黄土高原地区民俗风情的生动写照,更是当地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它曾多次作为国家级的礼品,馈赠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友好与敬意。不仅如此,凤翔泥塑还屡次在国际盛会上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说,凤翔泥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熠熠生辉的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凤翔泥塑以当地特有的“板板土”为原料,经取土、和泥、塑形、阴干、粉洗、勾线、彩绘、罩漆等十余道繁复工序精制而成。其题材包罗万象,从威武镇宅的坐虎、憨态可掬的挂虎,到灵动传神的戏剧人物、寓意吉祥的花鸟瑞兽,无不凝结着民间艺人的智慧与匠心。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学研究价值,更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26805ef4984a0fdee88374bb6000c42.jpg


(实践队聆听国家级传承人解析泥塑纹饰密码 高静怡摄)

在深入探访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作坊,亲身体验泥塑基础制作流程的同时,实践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聚焦非遗在当代面临的传承与传播挑战,展开了一系列数字化实践: 系统录制关键制作技艺(如纹样绘制口诀、色彩调配秘方等),通过视频、图文结合形式,留存珍贵的动态技艺资料。


6c53fa5893126092727eda39e2e11f5.jpg

泥塑制作过程 高静怡摄)

尹丽英老师指出:“凤翔泥塑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基因。面对传承人老龄化、传统市场萎缩等现实困境,数字技术不仅是保存的‘时光机’,更是激活的‘催化剂’。我们希望通过青年学子的视角和技能,为这项千年技艺架设通往未来的‘云梯’,让其在数字时代绽放新光彩。”

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凤翔泥塑所蕴含的生命力与面临的紧迫感。队长吴可表示:“这次实践让我们触摸到了泥土间的千年传奇。用数字技术为非遗‘保鲜’并‘引流’,是我们青年一代文化使命的新课题。我们将持续完善数字资源库,探索更多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线上传播模式,让凤翔泥塑的‘泥土芬芳’飘得更远。”

 


责任编辑: 伊姆林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