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盐碱地生金,湿地智守护:西农学子探秘黄河口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编辑:惠郁岚 王志豪 张晓彤 时间:2025-08-16
导读: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惠郁岚 王志豪 张晓彤) 2025年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黄河—华北自然保护地协同治理调研实践团”走进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通过走访保护区及周边村落,深入开展实地调研,近距离探寻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密码与...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惠郁岚 王志豪 张晓彤)2025年8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黄河—华北自然保护地协同治理调研实践团”走进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通过走访保护区及周边村落,深入开展实地调研,近距离探寻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密码与协同治理路径。

实践团首站抵达黄河口镇,深入黄河周边村落与村民面对面交流。调研中发现,黄河下游部分区域受土地盐碱化问题困扰,当地村落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通过兴修水利设施、引黄河水灌溉等举措,成功培育出以棉花种植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致富路,为盐碱地治理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一张图片.jpg

调研团队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

随后,团队探访了总面积达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湿地资源丰富,湿地面积占比达74%,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生态资源孕育了旺盛的生物多样性,区内分布有植物680余种、野生动物1600余种,众多珍稀濒危鸟类在此栖息,使其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国际机场”和关键驿站。


第二张图片.png

调研团队参观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博物馆

作为黄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该保护区近年来坚持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理念,以自然修复为核心,通过实施一系列湿地修复项目,构建起独具特色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同时,保护区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为生态保护筑牢科技防线,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第三张图片.png

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为调研团队讲解智慧管理平台


第四张图片.png

规划建设科负责人周立城为团队讲解相关政策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黄河三角洲在生态修复中取得的成果与面临的挑战。黄河口的实践,不仅是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更成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注脚。团队期待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能持续焕发活力,为全国自然保护地协同治理提供更多宝贵经验。


第五张图片.png

调研团队合照

 


责任编辑: 惠郁岚 王志豪 张晓彤
声明:本文转自于互联网,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