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碳寻转型迹绘生态长卷,绿筑钢城梦传青春力量——长安大学唐山实践圆满收官(五)

来源:长安大学建功立业 编辑:梁惠强 时间:2025-08-16
导读: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长安大学“碳寻唐山转型迹绿绘钢城锦绣篇”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中铁十六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十六局五公司”)和唐山压库山村,通过企业走...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长安大学“碳寻唐山转型迹・绿绘钢城锦绣篇”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中铁十六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十六局五公司”)和唐山压库山村,通过"企业走访+基层调研"方式,全方位解码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创新实践。

合影

传统基建谋转型 绿色能源启新程

  7月底,在指导老师朱文婕的带领下,实践队来到中铁十六局五公司,与党委干部部(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副经理)李雪等座谈交流。

  李雪介绍了企业的发展历史、主营业务、未来发展等,特别介绍了企业从传统铁路施工向新能源领域拓展的战略布局。作为中铁十六局的骨干企业,近些年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创新探索"林光互补"发展模式,在17127亩用地范围内推进光伏阵列等工程,采用双面双玻组件提升发电效率,目前新疆70万千瓦光伏项目、宁国运28万千瓦风电项目等均在稳步推进。朱文婕简要介绍了学校及学院的发展历史、专业介绍、毕业生就业质量等。

  队员们通过座谈,直观感受到传统建筑企业向绿色能源领域的跨越,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这种“工程建设 + 新能源”的融合实践,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座谈现场

实践工地求真知 绿建创新显匠心

  座谈结束后,在项目负责人的陪同下,队员们前往丰润区南关片区回迁安置房施工现场,实地感受绿色建造的创新实践。该安置房项目用地面积约70.47亩,总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涵盖住宅、公建楼、幼儿园及地下设施四大功能板块。工地现场,工厂标准化生产的预制墙板、叠合楼板等可循环构件整齐堆放,减少了现场建筑垃圾;安装过程中,通过BIM技术辅助,施工精度被严格控制在毫米级,确保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绿色建筑不是口号,而是刻在每道工序里的责任。"实践队员李秉泰在参观笔记中写道。

  队员们切实体会到,绿色建筑理念已深深融入材料选择与施工细节——从预制构件的精准安装到铝模板的循环利用,从毫米级的施工精度到系统化的节能设计,这些鲜活的实践让书本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

实践队员在丰润区南关片区回迁安置房施工现场

生态修复惠民生 转型发展入民心

  在丰润区压库山村——唐山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点,实践队聚焦“生态修复+民生保障”双轨模式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发放问卷、入户访谈等形式,队员们深入收集村民对生态修复成效的反馈:部分村民反映环境有所改善,但70%的村民提及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完善。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的平衡,可能是资源型城市转型亟需破解的难题。  

  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绿色转型不仅是生态修复的技术问题,更关乎民生福祉的平衡,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只有让群众在环境改善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绿色转型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实践队员在唐山市压库山村走访调研

  此次走访调研活动为青年学子搭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桥梁。通过"企业走访+基层调研"的双轨并行,实践队既见证了中铁十六局五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创新突破,也触摸到压库山村生态修复中的民生关切;既感受到绿色建造的"毫米级"匠心,也体会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复杂维度。这种全方位的实践认知,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科技创新的硬支撑,也需要民生保障的软实力;既要算好生态账,也要算好经济账、民生账。正如队员们所言:"我们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青春脚步丈量绿色发展之路。

合影






责任编辑: 梁惠强
声明:本文转自于互联网,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