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实践总结 >

西外学子三下乡:传承地方文化,赓续历史文脉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编辑:张效宁 时间:2025-08-15
导读: 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传承和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伟大实践中保护好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和血脉。7月15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与教...

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传承和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伟大实践中保护好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和血脉。7月15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神木市、府谷县,实地考察当地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遗迹的实际情况,探寻当地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独到经验”,守护这场跨越千年的历史记忆。

7.17.jpg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神木博物馆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珥晴供图

习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守护好中华民族声声不息的根脉,对于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神木市与府谷县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陕西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从新石器时期的石峁、石城遗址再到北宋时期的边关重地。从雄伟壮阔的民族脊梁——长城再到民族交流融合的边关互市,神木市与府谷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兴衰变迁。做好当地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和开发工作,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演进以及在长期民族交流融合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习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近年来,神木市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遵循“保护优先、科学开发”的原则,对石峁遗址与杨家城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通过深挖历史遗迹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构建起了以“历史文化故事”为核心的杨家城“城市文旅”名片,在古今交汇中书写“忠勇麟州”新的发展故事。随着对“杨家将”历史史料研究的不断深入,“杨家将战鼓”这一脱胎于北宋边军阵法的艺术形式也焕发了新的活力。“杨家将”丰富的军事史料不仅在演奏技法、动作编排等方面为“杨家将战鼓”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还赋予了其深厚的“家国情怀”与“精神内涵”。一步一舞、一唱一和,“杨家将战鼓”跨越千年,在古今交汇中奏响赓续文化血脉、传承家国情怀的时代新声。

7.17 (3).jpg

                    图为讲解员介绍杨家将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珥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守护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就是守护乡愁记忆、守护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深处的“家国情怀”。府州古城历来有“中国第一将门之城”的美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当中孕育出了“天下第一将门”的“折家将”,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更承载着十分深厚的“文化记忆”与“家国情怀”。自1996年府州古城入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以来,当地政府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妥善处理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历史遗迹保护与文化意蕴发掘并重,在历史与时代的“同频发展”中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记得住家国情怀。走进府州古城内部,城墙上的“一砖一瓦”、石碑上“一言一语”仿佛都在叙说着脚下这片土地的“辉煌过往”。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一座座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散落在府州古城的周围,府州古城静静地矗立在黄河之上的“悬崖峭壁”,如同一位慈祥的老人一般默默守护着这一方“岁月静好”。

7.17 (2).JPG

图为实践团实地考察府州古城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珥晴供图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途中,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赓续文化血脉的实践中守护好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

(通讯员:张效宁)

责任编辑: 张效宁
声明:本文转自于互联网,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