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含情麦脉实践团:探寻关中麦作文化与非遗的千年共生
近日,为深挖关中麦作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共生逻辑,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感悟中华农耕文明根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含情麦脉”实践团深入关中杨凌、宝鸡、铜川、西安四地开展专题调研。团队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人、观摩技艺展示、研习农耕文物,系统梳理麦作文明对关中民俗与非遗技艺的塑造历程,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之路。
图为团队走访麦田(供图:彭博阳)
黄土沃土孕麦脉·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
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得益于数万年风成黄土沉积,孕育出我国北方最深厚的旱作农业文明。实践团首站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从汉代铁犁模型到现代小麦品种改良,见证了麦作文化的千年演进。铜川博物馆的汉代陶仓、铁犁等文物,实证小麦种植技术的体系化发展。团队成员通过体验传统农具,深刻理解“以麦为主”的生产方式如何奠定关中“天下粮仓”的历史地位。
图为团队参观铜川博物馆(供图:刘宸溪)
麦韵入魂·饮食习俗与生活美学的塑造
麦作文化不仅是生存根基,更塑造了关中人的精神特质与生活美学。在杨凌宁莉餐厅,团队记录省级非遗“杨凌蘸水面”的制作工艺——选用西农“小偃22”小麦,“三根二两”古法标准成就“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的舌尖美学。铜川的耀州咸汤面、七里铺蒸饺等面食,共同参与构成关中面食谱系。在民俗方面,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邰伟伟展示的“男十忙”系列,全面还原小麦耕种全过程;婚嫁花馍的九层叠合、草编“五谷丰登”挂件、长寿面习俗,将农耕祈愿转化为生活仪式。铜川政协常委辛国炜指出:“从播种到收获,漫长的等待和辛勤的劳动,铸就了关中人朴实、坚韧、勤劳的的性格特质,这种特质如同小麦扎根于黄土,深深烙印在文化基因中。”
图为团队对话杨凌蘸水面传承人赵军朋(供图:彭博阳)
匠心守艺·非遗技艺中的麦作基因表达
团队非遗探索聚焦非遗技艺与麦作文化的共生关系。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邰伟伟坚持“线条粗犷、色彩艳丽”的传统风格,创作《盛世家园》等融合时代主题的作品,呼吁年轻人“以热爱守护文化根脉”;凤翔草编传承人杨全省以麦秆编织十二生肖、十二星座系列等工艺品,其作品远销海外,带动村民增收,让废弃麦秆蜕变为“金秆”; 耀州面塑传承人崔百来的《五谷丰登》作品,以小麦、石榴元素传递丰收愿景;长安泥塑传承人苗春生的《麦收》凝固农人63°躬身姿态,诠释“脚踏实地”的关中精神。
图为团队对话长安泥塑传承人苗春生(供图:刘宸溪)
物载魂承·非遗技艺的双重文明烙印
调研揭示非遗从物质到精神均深植麦作文明。物质之链:木版年画农事题材、草编麦秆原料、面塑小麦基底,体现“物尽其用”的农耕智慧;精神之脉:非遗作品承载“惜粮重农”集体记忆,如《礼记》“草工”技艺在杨全省绞丝编法中延续。团队提出“守正创新”双轨策略:邰伟伟的抖音推广、杨全省的文创开发、崔百来的现代元素融合,均为活化传承的实践范本。
图为团队对话耀州面塑传承人崔百来(供图:李宇辰)
古今互鉴·麦作文明传承的新章启幕
文献调研与田野调研双重印证文明轨迹,揭示麦作文化与非遗传承的内在联系。宝鸡民俗博物馆先秦谷纹璧麦穗纹饰,与邰伟伟年画中的麦穗符号跨越时空共鸣;《礼记》记载的麦秆工艺,在杨全省九股绞丝技法中赓续;蘸水面“一根面”习俗与农史馆汉代铁犁共同传递“重农惜粮”内核。团队带队老师蒲雨萌表示:“麦作文化是非遗的根基,非遗是麦作文化的载体。传承“麦韵匠心”,需在坚守核心内涵的同时,以创新适配现代需求。”团队精心制作的《麦脉相承》系列纪录片,已完整记录凤翔木板年画、凤翔草编、杨凌蘸水面等非遗。后续团队将继续立足农林学科优势,推动农耕文化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通讯员:蒲雨萌 白晨旭 邢达云 李金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