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学子三下乡:杨家战鼓见忠勇,非遗滋养爱国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守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根基,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承载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智慧、情感和审美,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沉淀的活态文化基因。为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深入了解“神木杨家将战鼓”这一传统非遗文化艺术形式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其如何在德育、美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7月,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暑期社会实践团赴神木采访杨家将战鼓表演大学生李苏汀。通过与他的访谈,实践团成员们了解了新时代视角下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及如何接过传承人们手中的接力棒,以新方法、新理念、新路径传承非遗文化。
神木杨家将战鼓起源于古麟州(神木市)边塞战场,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融入了传统音乐、戏曲、舞蹈、武术、秧歌等元素,形成了气势磅礴、粗犷豪迈的独特鼓舞表演。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神木人,李苏汀自小便有着强烈的家乡自豪感。正是对家乡的这份热爱和对家乡文化的了解,让他积极投身于杨家将战鼓的学习之中。他告诉实践团成员们,自己初学时总打不准节奏,而学成之后,鼓点已能震得胸腔嗡嗡作响。“师傅教的手法很难,经常练得虎口生疼,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感谢自己当初能坚持下来,也很荣幸能成为杨家将战鼓的传承者。”李苏汀笑着补充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李苏汀进行访谈 邵珥晴摄
当被问及传统文化中的英雄故事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存在帮助时,李苏汀表达出了高度的认同,认为通过神木杨家将的故事可以了解到神木当年如何抵御外来侵略的故事,领略到神木人民英勇果敢、顽强抵抗的精神。如今战火已熄,而鼓魂不灭,了解这些英雄的故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忠义与勇敢精神是非常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而参与杨家将战鼓的训练就是了解这一英雄故事的绝佳途径。在参与学习和演出的过程中,他深切感受到了“文化自信”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近年来,“五育并举”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已获得广大教育界人士认可,而杨家将战鼓作为作为一种非遗文化艺术形式,也正在探索美育进校园的可能性。针对这样的呼声与趋势,李苏汀表示他曾在校运会的开幕式上表演过杨家将战鼓,观众们的反响特别好,这让他觉得将杨家将战鼓融入教育过程是可行的。他认为只要创新性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就可以将传统其融入美育课程中,既能促进学生美育得到发展,也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创新性传承杨家将战鼓这一方面,李苏汀认为可以通过打造“战鼓体验快闪店”,在中学开展“战鼓解说员”比赛等诸多途径来促进神木杨家将战鼓的宣传,而据实践团成员了解,杨家将战鼓在文化出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前段时间杨家将战鼓已经走向欧洲,来到法国里昂的街头进行表演,让这一古老而又震撼的非遗文化形式“火出圈”。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李苏汀访谈合影 邵珥晴摄
通过此次访谈,实践团成员们感触颇深,对于杨家将战鼓的过往,传承与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回溯历史,万物皆循时光逐年更迭,非遗传承向何处,取决于我们如何与文明对话以传统之韵,行创新之路,护文化之根。青年作为新时代的生力军,也应积极将目光转向非遗领域,以自己的力量为非遗发展出一份力。有一份热,发一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