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西建大学子深研屯堡活态传承 校地共建基地赋能非遗创新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团委 编辑:任奕晨 时间:2025-09-02
导读: 陕西大学生网讯 (通讯员 莫春莹) 文化乃国之重器、民族之魂,对于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坚定不移地推进“将贵州打造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加速构建多彩贵州文化强...

陕西大学生网讯 (通讯员 莫春莹) 文化乃国之重器、民族之魂,对于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坚定不移地推进“将贵州打造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加速构建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切实落实贵州省“四大文化工程”的建设任务,深挖屯堡文化精髓,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赋能乡村振兴,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赴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地戏屯堡非遗文化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我院学工办主任柴康,辅导员靳江军的带领下深入旧州古镇,开展座谈交流、文化溯源活动,并与当地镇政府、旅游协会共建实践基地,架设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文化资源深度融合的桥梁。

座谈谋发展,政策引活水

实践团首站走进旧州镇政府,与西秀区旧州古镇党委书记张轶、镇长赵金桥,副镇长吴小佩,旧州镇旅游协会朱光模,贵州品旧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文勋开展座谈。会议上,张轶首先对我院师生到旧州古镇开展走访调研表示欢迎;随后,她介绍旧州古镇屯堡文化是贵州省实施的“四大文化工程”之一,在政策的引领下,旧州镇大力推进“地戏进校园”工程建设,依托非遗传承人“传帮带”的浸润式教学,有效激发青少年群体的民族荣誉感与文化归属感;同时引导年轻传承人探索“互联网+”路径,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表达形式,为地戏文化注入时代活力;此外,张轶期望借力高校的“智力引擎”与创新动能,建立长效联动机制,携手共促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溯源探真谛,遗迹述古今

实践团特邀旧州古镇旅游协会党支部书记王顺祥开启文化溯源之旅。在王顺祥导引下,实践团实地考察多处屯堡文化遗迹。王顺祥以明代将士在旧州镇屯田戍边的历史为背景,聚焦领导者张安七百年的治理脉络,详细阐释了旧州镇作为古代交通枢纽、军事重镇的独特地位,及其在商贸往来、文化交融、饮食融合和教育发展等方面的卓越成就。王顺祥表示,这些历史积淀不仅承载着安顺先民开拓创新的智慧,更生动揭示了屯堡文化中“家国同构”的精神本质。基于王顺祥对屯堡活态传承的剖析,使团队对屯堡文化体系、地戏起源背景及其非遗价值的科学内涵有了全新的理解与感悟,为后续非遗创新转化奠定专业的认知基石。

1(1).jpg

图为王顺祥为实践团阐释屯堡活态传承。 

双轨共建实践平台,产学融合激活非遗

校地合作共识迅速转化为实体化载体。 实践团分别与旧州镇政府、旧州古镇旅游协会共建双轨实践平台:在旧州镇政府揭牌“大学生屯堡文化就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屯堡文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由张轶与柴康共同启动;在旅游协会设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旧州镇旅游办负责人、经发办主任赵航航全程参与。两日连建两处基地,通过"政协双轨"深度链接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文化生态,构建起产学研融合赋能非遗保护与创新的新范式。

2(1).jpg

图为实践团于旧州镇政府挂牌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3(1).jpg

图为实践团于旧州古镇旅游协会挂牌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深研基因谱系,聚力非遗转化

此次调研中,实践团重点聚焦屯堡非遗资源转化,系统梳理其文化基因谱系,探究屯堡文化在历史、社会、艺术等维度的内涵体现,这不仅使得实践团更清晰地了解屯堡文化的深层内核,而且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化、可持续化,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和政策建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同时也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高校学子的智慧和力量。

4(1).jpg

图为实践团于旧州镇政府前合影。


责任编辑: 任奕晨
声明:本文转自于互联网,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