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 > 社会实践 >

聚焦非遗技术,探寻时辰之味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编辑:刘思瑜 时间:2025-09-13
导读: 随着《“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促进非遗与产业融合” 政策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人文学院赴渭南市非遗时辰包子调研队前往...

随着《“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促进非遗与产业融合” 政策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人文学院赴渭南市非遗时辰包子调研队前往陕西省渭南市,以“时辰包子——非遗技术保护助力产业振兴”为实践主题开展调研活动,探求渭南时辰包子的秘密。

首先,实践队队员们将目光聚焦于渭南市区的时辰包子店,开启与店主们的深度对话。考虑到早餐店特殊的经营节奏,访谈黄金时段被压缩在十点至中午一点,此时,早高峰的浪潮逐渐褪去,店主们有了片刻的闲暇时光。同时,为了尽可能覆盖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门店,队员们采取了分头行动的策略,有的负责老城区的社区小店,有的聚焦市面上的连锁门店,这极大地扩大了调研范围,也让收集到的店主故事更丰富、数据更全面。通过对店主们的采访,队员们了解到渭南人民对于包子的口感颇有研究,从面皮的嚼劲到馅料的颗粒感都有讲究,也正因为这份 “讲究”,渭南时辰包子基本是纯手工制作。从和面、擀皮,到调馅儿、包包子,都是由师傅手工完成,很少使用机器。正是这样的手工制作,造就了渭南时辰包子的独特性。

微信图片_20250905220020_505_38.jpg

实践队队员与包子店老板合影

调研期间,队员们将采访重点放在了 “老朱家非遗时辰包子” 第三代传承人朱双身上。围绕店铺 46 年的传承故事,从爷爷辈不辞辛劳的日夜坚守,到父亲拜师学艺的艰辛经历,再到朱双接手后对店面的升级改造与品类的创新探索,队员们一点点挖掘整理,最终梳理出这家老字号的发展轨迹。“我们做包子的每一种原材料都是精心挑选的。”负责人朱双说道,“从和面用的面粉,到调馅料用的新鲜时蔬,再到包肉包子用到的猪肉,每一样食材都以高品质为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包子的口味和品质。”

微信图片_20250905233117_509_38.jpg

实践队队员采访老朱家时辰包子传承人——朱双

随后,队员们还向消费者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多数顾客偏爱豆腐、大油等经典馅料。与此同时,年轻的消费者们对于凉粉等非传统包子类的创新品类接受度较高,这也为传统包子店的产品创新提供了参考。除此之外,相较于其他早餐品类,部分消费者认为渭南包子便宜量大还好吃,是早餐的不二之选。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实践队队员围绕渭南时辰包子展开深度探索,既摸清了其当前的发展态势与行业特征,也清晰识别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难点。队员们通过与传承人对话、走访经营店铺,深刻理解到渭南时辰包子作为非遗技艺,对保护传统饮食文化、激活地方特色产业的重要意义。时辰包子是渭南文化的传承者,是凝聚渭南人民的重要纽带,更是非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在未来,渭南时辰包子将以 “文化 + 产业” 双驱动的新形态继续发展,再续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荣光。


责任编辑: 刘思瑜
声明:本文转自于互联网,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服务协议
  • 我要投稿

  • Copyright © 2010-2021 陕西大学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大学生网 - 陕西大学生网通讯社运营的高校新媒体
    陕ICP备15014909号-3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76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