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五位本科生对农村土地纠纷调解制度立项进行研究
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完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推进。然而,随着资源的持续输入与农村人口的回归,农村土地纠纷事件频发,多地案件数量逐年上升,甚至发生恶性刑事案件,引发全社会关注。基于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法学专业2021级李森、刘宇萌、黄婉君,2022级李启蒙,园林专业2021级图玛日斯五位学生坚持问题导向,旨在通过学理探讨与实证,调研明晰多类型土地纠纷的现实原因与解决困境,力求通过调解制度的灵活适用与创新发展为解决农村土地纠纷问题提供新思路。
2022 年 7 月,项目负责人进行线上资料收集。检索政策文件、学术文献、新闻报道等资料中与项目主题相关的部分,初步确定项目题目并制定框架,梳理农村土地纠纷调解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初步了解,加深小组成员对项目的认识;同时,通过各省市法院官网、检察院官网、基层人民政府网站、司法局与司法所公众号、典型村镇公众号等渠道对农村土地纠纷相关事件进行查阅,了解我国农村土地政策以及有关农村土地纠纷调解制度的法律发展概况。
2022 年 8 月,项目负责人进行实地预调研。项目负责人利用暑期回乡实习机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常胜镇司法所开展预调研,参与到农村耕地地界纠纷的调解事件中,深入了解农村土地纠纷调解制度的相关实际问题;此外,前往镇下辖多个乡村进行初步调研和走访,并与常胜镇司法所工作人员进行线上沟通交流与线下访谈,对常胜镇司法所负责人进行电话访谈,了解当前农村土地纠纷调解制度在当地面临的实际法律问题以及村民在面对土地纠纷问题时实际采用的调节方法与手段。
2022 年 9 月、10 月,确定研究方向,进行团队组建与前期准备工作。综合课题方向、专业、家乡所在地等因素,邀请指导老师与同学组建团队,并确定研究方向、思路及选题,查阅大量高质量文献,完成一篇文献综述撰写(见标题二);确定基本调研方案,初步撰写访谈提纲,初步选定调研地:重庆市云阳县、青海省西宁市、河北省邯郸市、内蒙古通辽市、陕西省杨凌区。
2022 年 11 月,根据此前资料积累进行深入探讨,撰写申报书。通过线上线下多次开展组会,熟悉团队成员,确定项目各阶段进展及预期成果情况,讨论研究课题,共同完成资料梳理、整合与申报书撰写。
2022 年 12 月,敲定访谈提纲终版,确定调查问卷初版并进行修改完善,针对各主体内在关系进行系统性、体系化的访谈培训与准备,利用周末在杨凌周边农村及司法局、司法所开展线下调研,并线上完成其他调研地材料的相关收集。
2023 年 1 月、2 月,利用寒假期间继续系统性阅读文献,疫情防控要求许可的范围内,依托家乡所在地司法局、司法所与各乡镇、农村开展线下调研;定期进行组会,对已收集的资数据进行整合,利用 Excel、SPSS 等进行统计分析;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对数据进行修正,并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纠错与纠偏,如有必要进行补充调研。
2023 年 3-5 月,针对调研成果与相关理论,对农村土地纠纷调解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与深入探讨。同时,针对各地调研结果的异同探求其共性规律与个性机理,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相结合,探寻其调解制度的因地适用与可咨探索的创新机制;完成一篇中期报告与一篇调研报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术性论文的初步撰写。
2023 年 5 月,整理既有成果,完成中期答辩。
预计于2023 年 6-8 月,根据中期评审中专家所指出的问题继续研究,以既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坚持问题导向,继续阅读文献,对实践成果进行理论总结与提炼,开展论文、研究报告的初稿撰写;并在撰写过程中随时辅之以理论或实践研究。
2023 年 9、10 月,继续撰写完善论文与研究报告。
2023 年 11、12 月,完成工作日志、论文与调研报告,参与结题答辩,进行创新成果交流分享。
该研究立足新时代农村社会发展实际,强调调解前、中、后纵向调解阶段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横向调解制度类型的有机统一,力求探究包括基层法院、司法局(所)、村委、农民等多主体农村土地纠纷调解方式的良性互动机制,着眼于以多制度为因子的农村土地纠纷调解整体制度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力求打破学科壁垒,聚焦乡村法治,推动农村土地纠纷解决制度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