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凤县花椒 植爱农情怀
赏凤县花椒 植爱农情怀
——农学院赴凤县花椒试验示范站调研团前往示范站参观学习
来源:农学院赴凤县花椒试验示范站调研团·文·梁宸、沈良龙
7月15日上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凤县花椒试验示范站调研团成员们到达凤县花椒试验示范站,示范站首席专家魏安智教授带领调研团成员参观示范站,学习示范站花椒生产方面的相关工作。
“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采处倒含秋露白,晒时娇映夕阳红。”这是宋朝诗人刘子翚所作的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正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经常用到的调味料——花椒——是调研团成员们本次出行的主角。凤县大红袍花椒,又称凤椒、秦椒,有着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被誉为“花椒之王”。2017年,凤县大红袍花椒栽培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凤椒从作为祭祀陪葬物品到制作椒酒、入药,再到成为调味料的演变历史,映射着因人们生活方式改变而呈现不同内涵的陕西传统文化。对于凤椒文化的整理和研究,既是对陕西人文活动、农业创造和历史文化的拓展和丰富,也是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保护和挖掘凤椒种质资源的起源、驯化、传播和利用的历史主线,也有利于从一个侧面探索传统农业的发展规律。
参观过程中,魏安智教授首先向调研团成员简单介绍了示范站的建设历史和整体布局,然后重点讲述了花椒的栽培历史、利用价值及全国花椒的生产现状。调研团成员认真听讲,积极交流,与魏安智教授畅谈于示范站的一间一室之中。
“中国是花椒的原产地。”魏教授介绍到,“汉魏以前,我国花椒一直处于野生状态,被先民作为‘香物’用于祭祀陪葬、制作椒酒等。魏晋南北朝时期,花椒作为‘香物’的功能逐渐衰退,其药用和调味的功能得到凸显和强化,并开始有了人工引种栽培方法。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花椒作为调味品的功用逐渐固化在了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中。”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是我国花椒起源地之一。凤椒粒大、色艳、味浓、肉厚,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秦椒,花椒也,金、凤、商州皆产……大于蜀椒”,清光绪十八年《凤县志》记载“金红花椒,肉厚有双耳……”
凤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凤椒鲜,凤椒俏,若辨大红袍,须把双耳找。”一语道出凤椒与我国其他地区花椒的不同:凤椒的基部生有两个小瓣,形似一对耳朵。调研团成员表示:“魏老师所论所述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魏安智教授也对调研团成员提出期盼,希望他们牢记西农使命,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中国农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