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子赴渭南市潼关县寺角营村和瀵兴村实践学习
“农”墨重彩,“乡”得益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了激励青年们投身乡村振兴发展,提升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和责任感。2023年7月14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循迹黄河几字弯,助力黄河永安澜”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全国标准化农村示范社区寺角营村和第四批陕西省传统村落瀵兴村,参观当地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实践团来到了寺角营村后,村党支部书记郑平喜在百忙之中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对大学生能够在假期时间深入乡村田野、开展调查研究表示了赞许。实践团与郑书记在交谈中了解到了寺角营近年来村委会的党员干部和村民齐心协力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现阶段,寺角营村的主要目标是打造净美、精美、秀美、和美、富美的五美寺角营,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一步步带动村民共同努力致富。寺角营村在乡风文明方面持续整改劣根陋习,助力乡风文明建设蒸蒸日上,全村道德文明素养得到显著提升。连续三年,被潼关县政府评为先进村,2018年荣获渭南市“全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示范村”等荣誉。
图片为党支部书记郑平喜向实践团介绍寺角营村发展历程和成果
图片为党支部书记郑平喜向实践团介绍讲述“五美寺角营”和乡村振兴工作实施的发展历程及成果
党建引领,组织振兴
郑书记向实践团介绍了寺角营村的四大产业:养殖产业、大棚产业、黄金桃产业、软籽石榴产业,为了让实践团亲眼目睹村子经济发展的成果,他亲自带领实践团来到生猪养殖基地参观养猪场,随后又来到黄金桃种植基地参观桃子的生长,实践团看到宏大的工厂和硕果累累的桃林备受震撼。实践团同学又从村民那里了解到每年丰收之时,全国各地都向寺角营村发来订单,村民们的收入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
一园四产,产业振兴
郑书记向实践团介绍到,寺角营村在建设美丽幸福家园工作中,为了强化乡村治理,涵育文明乡风,进行了许多创新的举措,例如评选孝亲敬老星级文明户,成立“六支服务队”,树立“五类典型”,修建了寺角营村互助幸福院,开设了公办幼儿园,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等等,使乡风文明建设蒸蒸日上,全村道德文明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美丽宜居 生态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为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幸福感,寺角营村因地制宜,立足生态,成立了村级保洁员队伍、村级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广场等,大力发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呈现出欣欣向荣,美丽乡村的新气象。实践团成员看着整洁的街道和村民们的笑脸,真正感受到了“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最大的民生”这句话的含义。
图片为村干部向实践团介绍寺角营村生猪养殖基地的养殖情况
图片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寺角营村黄金桃种植园
当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了潼关县代子营镇瀵兴村上瀵井,瀵井博物馆馆长孙亚洲亲自接待了实践团,并为大家进行讲解工作。孙馆长向实践团介绍到自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在村子深厚历史背景的积淀和政府的支持下,爱村荣村的村民们集资自发修复了村里的古城楼,并在城楼内建成了瀵井博物馆。古城楼门口,孙馆长特意让大家驻足观看大门上的四个大字——盈止宁止,并解释道:“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象征着家家户户箱子里堆满了吉祥,柜子堆满了粮食,妇女儿童安宁快乐”。表示了自古以来这里就以村民富足、家庭幸福为村子的目标。
图片为瀵井博物馆老城楼上的四个大字:盈止宁止
图片为馆长孙亚洲向实践团讲解“盈止宁止”的含义
走进瀵井博物馆,里面琳琅满目的展品让实践团目不暇接。孙馆长向实践团介绍瀵井博物馆内共设红色文化、战争文化、村史民俗文化、书画摄影艺术文化、农耕文化、教育基地展示六个展厅,馆内共有藏品320余件。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瀵井村建村以来的发展历史、特有的瀵兴文化和抗日时期建址的伤病转运站历史故事和文物和古时期的民间生活用品和民间艺术品,这些珍贵的文物几乎都是村民们自发捐赠、无偿展览,这让实践团成员们更加体会到了瀵兴村的戮力同心和精诚团结的精神。
图片为馆长孙亚洲带领实践团参观讲解瀵井博物馆
在孙馆长的带领下,实践团随后来到了瀵井博物馆不远处的伤病转运站抗日伤亡将士纪念碑。孙馆主向实践团介绍了伤病转运站的历史背景,实践团同学们被前辈们为国捐躯、无私无畏的大爱所震撼,自发在纪念碑前鞠躬默哀,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无尽哀思和由衷的敬仰。
图片为实践团成员们在瀵井伤兵转运站抗日伤亡将士纪念碑前鞠躬默哀
此次实践团在走访寺角营村和瀵兴村的实践学习中,实践团成员们被尽职尽责、心怀乡村发展的党员干部和无私奉献、热爱乡土的村民们感染,深刻感悟到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上,党员干部和村民们真正的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用双手托举起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更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事业而努力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片为实践团在寺角营村村委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