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院学子三下乡:黄河宁,天下兴
“黄河宁,天下兴”,这句口号体现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7月19日,陕西工院“循迹黄河几字弯,助力黄河永安澜”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前往河南省三门峡大坝,了解这座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故事,亲身感受当地黄河治理成效,领略中国宏大工程的壮丽风采。
三门峡大坝位于黄河的中游,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解决黄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和缓解下游地区的旱涝问题。在此之前,黄河多次发生洪水灾害,给周边地区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在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持下,三门峡大坝得以兴建。1957年4月1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水利、水电专家聚集在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工现场,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用坚实的双手着手建造这座宏大的大坝,谱写了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篇章。建设者们使“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不朽丰碑矗立在黄河干流上,把不屈不挠、中流砥柱的精神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创造了“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壮美画卷。
图为实践团在三门峡大坝纪念石前所拍摄的照片
实践团了解到,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河段含沙量最高的地区,控制着黄河流域两大洪水来源区——黄河中游北干流山陕区间以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并对第三个洪水来源区“三门峡至花园口”发生的洪水进行错峰减量调节,具有防洪、防凌、发电、灌溉和供水等多种功能,成为确保黄河平稳的重要一环。同时,它还支持船舶通行,并提供水资源供应等服务。千百年来,黄河水患威胁着亿万生灵的安全。然而,如今,“黄河宁、天下平”的宏伟梦想已在建设者的努力下实现。曾经桀骜不驯、肆意泛滥的黄河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面前低下了傲慢的头颅。三门峡大坝背后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水利工程建设的历程,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的缩影。大坝的建成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智慧,也树立了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典范。
图为实践团在浏览三门峡大坝简介时所拍摄的照片
图为三门峡大坝的部分建筑照片
三门峡大坝在旅游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如今,它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这里风景秀丽,山清水秀,不仅有宏伟壮观的拱形混凝土结构,还有神奇迷人的天然溶洞风光,以及充满民族特色魅力的风情。实践团在这里感受到了母亲河的汹涌澎湃,深入黄河之下的“水晶宫”,欣赏到了“中流砥柱”这一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标志,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图为实践团在前往三门峡大坝底部时所拍摄的照片
图为实践团在三门峡大坝隧道所拍摄的照片
走过大坝,来到堤坝底部,实践团站在离黄河最近的平台上,从下往上看,8个红色大字格外鲜艳夺目——“黄河安澜,国泰民安”,面对宏大的大坝和波澜起伏的黄河,实践团感叹前人的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成员们回想着历史的画面,感受着波澜壮阔的岁月。现在,黄河川流不息,幸福的浪花奔涌谱写着波澜壮阔的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实践团成员用一首《黄河颂》表达了对这一壮丽景象的敬意。
图为实践团在三门峡大坝进行活动时所拍摄的照片
图为实践团在三门峡大坝纪附近的纪念石前所拍摄的照片
图为实践团在三门峡大坝宣传标语前所拍摄的照片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三门峡大坝纪念石前所拍摄的照片
黄河安澜一直是中华儿女千年以来的期盼,保护黄河更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所铸就的钢筋铁骨,为承担黄河安澜、国泰民安的历史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年来,它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为确保黄河下游平稳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陕西工院“循迹黄河几字弯,助力黄河永安澜”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也在本站结束了这次社会实践。虽然暂时离开了黄河第一坝,但他们的脚步依然走在生态环保和乡村振兴的前沿。愿他们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在三门峡新征程号火车模型前所拍摄的照片
总结来说,让“黄河宁,天下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已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果。三门峡大坝作为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解决了黄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和下游地区的旱涝问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典范。大坝不仅具有防洪、防凌、发电、灌溉和供水等功能,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观赏。黄河的安澜离不开中华儿女的共同呵护,保护黄河是确保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任务。在实践团的感受中,黄河的伟大精神和壮美景观令人敬仰,鼓舞着我们为实现更美好的未来继续努力。